過去壓力測試以銀行業為主,2021年後擴及到保險業,目前已成為銀保二業重要的風險評估工具及系統。(資料照,記者王孟倫攝)
「壓力測試」是檢視「金融韌性」的重要機制,從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後開始受到關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更受世界各國金融主管機關的重視,並以銀行業「模擬考」來形容壓力測試;過去,壓力測試以銀行業為主,2021年後擴及到保險業,目前已成為銀保二業重要的風險評估工具及系統。
「壓力測試」在於強化金融機構的風險管理能力,尤其一旦出現極端情境,金融主管機關可藉此評估,銀行或保險公司在這些不利情況下,其資本適足率、風險承擔能力等是否足夠因應;監理機關可根據壓力測試結果,評估個別金融機構是否需要增資或發行債務性資本等,來強化方案因應。
「壓力測試」是監理機關為評估金融情勢發生劇烈變化時,對銀行的風險承擔能力的影響,除了國銀業者每年須自行辦理,金管會也不定期辦理監理的壓力測試,例如2010年、2016年、2018年曾辦理本國銀行整體部位壓力測試;另2014年、2015年辦理房貸和營建業授信部位,及中國地區曝險壓力測試。
為強化金融業韌性,2021年史上首次將保險業納入公版壓力測試;之後分別在2023年及2025年,銀保二業也繼續辦理壓力測試。
當然,無論是過去的銀行業到現在的銀保二業,「壓力測試」關注焦點往往是哪家沒有通過,或是可能面臨增資壓力,在輕微和嚴重情境下,各銀行資本適足率、槓桿比是否仍可維持在法定標準之上;至於保險業也關注風險管理能力,在極端情境下,協助業者風險承受能力及應有的因應對策。
「壓力測試」目的在預防風險,也就是一旦出現最壞經濟情境,還能不能撐得過去;除了體檢金融韌性,也利於掌握整體銀行體系在壓力情境下承受損失的能力。(王孟倫)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