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低工資審議將在月底登場,與過去一樣,註定不會令所有人滿意。圖中人物與新聞無關。(資料照)
●歐陽書劍
交易的雙方,一手交錢、一手交貨,原應大家都滿意才能完成買賣,但常有人因過程中討價還價的妥協,最後會覺得吃虧;同樣地,受薪階級衡量領到的薪資,不滿意自可走人,而廠商提供的薪資,也不能脫離市場太多,可是現實世界並不理想,在各種限制下,都有提高或壓低薪資的理由。將在月底登場的最低工資審議,與過去一樣,註定不會令所有人滿意。
勞工因物價上升要求提高薪資,廠商因薪資成本增加而調高物價;在一個正向循環的經濟環境下,若消費提高,使銷售擴張、廠商獲利上揚,而薪資也跟著提高,再擴大消費,則每個人都開心。這也是經濟失落長達三十年的日本央行行長,近幾年經常強調想要達成的目標。
然而總體經濟不僅不受個人或個別企業所控制,政府常常也摸不著頭緒。二○二一年年中開始,美國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突破五%,當時聯準會官員覺得通膨只是暫時,貨幣政策按兵不動,一直不升息。可是二○二二年二月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當年美國的平均通膨率甚至達到八%,使薪資一時陷於負成長。
高物價曾激起美國民怨,也被認為是美國總統川普勝選的原因之一,但實質消費力出乎意料之外的強勁,並支撐著美國經濟的成長。除了二○二○年疫情擴張之後的政府直接撒錢救援外,也因為後來薪資平均增加的速度並不遜於物價的漲幅,一直到二○二五年七月,受僱員工薪資每月甚至大多維持超過五%的年增率,使得消費者信心居高不下。
在現實世界中就是如此。只要薪資的漲幅高於物價的提高,就不會感受到價格上漲的剝奪感。可是經濟不在真空中運作,即使進入正面循環,仍可能面臨能源價格或其他危機衝擊,打亂了原來物價與薪資的關係。
台灣的問題還有薪資的懸殊。雖然政府有很多方法調節產業間的薪資差距,包括最低工資等的制度設計、稅收重分配、教育培訓與產業政策的調整等,都可以在市場機制的基礎上避免薪酬太快向兩端遠去;然而,既要整合不同的觀點,還要時間醞釀發酵,在短期難有顯著效果。
薪資與物價沒有固定的方程式。總體決策在面臨兩極化的現況時,其實無法提出合理的單一數據。若要達成交易,薪資談判的空間,也是妥協的空間。至於不均,隨時都不能忽視。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