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財劃法上路,2026年中央統籌分配稅款大增4165億元,其中以財源最充裕的台北市增加442億元最多,形成「富者愈富」的現象,凸顯水平分配的不公。(記者鄭琪芳攝)
新版財劃法上路,2026年中央統籌分配稅款大增4165億元,但中央政府大舉釋出財源,且普發現金需2360億元,加上因應美國關稅等編列特別預算,明年不得不擴大舉債4000億元,「肥地方、瘦中央」的作法,凸顯垂直分配的不公。另,各縣市中,以財源最充裕的台北市增加442億元最多,形成「富者愈富」的現象,凸顯水平分配的不公。新版財劃法的雙重不公,加上分配公式爭議,對中央及地方施政均造成影響,中央與地方應共同思考解決方案。
在野黨強推「財劃法」修法,甚至上演開會3分鐘將草案送出委員會的戲碼,倉促修法的結果,就是分配公式自相矛盾。新版財劃法規定,普通統籌稅款90.5%分配19縣市、2.5%分配離島3縣,但分配公式中,分子按本島及離島分開計算,分母卻按22縣市加總計算,導致明年統籌稅款有345.5億元無法分配,以離島3縣未能分配出去的數額較大,甚至連江縣分配金額較今年減少,財政部先以特別統籌稅款補足差額。
除離島3縣外,明年地方政府統籌稅款均大增,部分縣市甚至暴增2倍以上,而整體地方政府已連續6年出現財政賸餘,去年更賸餘818億元,明年再增加財源4165億元,地方財政相當充裕。然而,在野黨要求中央大舉釋出財源,中央與地方權責卻未調整,還要中央擴大財政支出,造成中央財政極大壓力。諷刺的是,在野黨一再要求中央普發現金,但當地方民代提案要求縣市政府普發現金時,財源暴增的縣市卻以財政困窘等理由回絕,在野黨的「雙標」可見一斑。
近幾年中央政府財政狀況雖有改善,但因應疫情、美國關稅等,政府編列特別預算,加上國防、社福等支出增加,國債仍持續增加,財政壓力不小。然而,在野黨一方面修法迫使中央大舉釋出財源,一方面要求中央擴大財政支出,導致中央不得不擴大舉債,對國家財政紀律及財政彈性造成嚴重衝擊。值此國際變局迭起之際,缺乏財政彈性的台灣如何因應重大挑戰?(鄭琪芳)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