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書劍集》還原新台幣升值的真貌

2025/05/15 05:30

◎歐陽書劍

新台幣月初大升值餘波盪漾。外匯市場在五月的前兩個交易日激烈震盪,新台幣兌一美元單日收盤都升值超過三%,盤中且升破三十元,罕見的現象引起揣測,才只是四個月前,二○二五年一月十五日,新台幣兌美元還貶破三十三元。貨幣強弱勢換位,價格由供需決定,不少人的焦點卻在質疑央行此次未出面「阻升」,模糊了預期心理的自我實現及大型科技廠出脫美元的背後真實面貌。

肺炎疫情擴散之後,外資大量撤出台股,從二○二○年至二○二四年間,共賣超台股超過新台幣三兆元,近五年間僅二○二三年買超;因此,即使貿易出超擴大,但相對於其他貿易對手國貨幣的新台幣有效匯率指數還是呈現貶值現象。根據國際清算銀行(BIS)的統計資料,在五月初急遽升值之前,新台幣有效匯率指數約較五年前下滑二.六%。

匯率有升有降。央行一向強調執行的匯率政策是「動態穩定」,希望新台幣名目有效匯率(NEER)維持在過去三十六個月移動平均值上下五%的範圍內。央行雖有能力左右新台幣匯率,但不能為所欲為,如其政策論述一再強調的:尊重市場,只有在過度波動時,才進場調節。尊重市場,即是原則上由供需決定匯價。

五月初新台幣牛氣大盛,特殊買盤進場;因此,在新台幣急升之後,央行啟動金檢,並在五月九日發布新聞稿「籲請銀行落實本行結匯規定,並重申國外借款結匯宜有實際用途」,主要是因專案金檢發現,「部分外資匯入資金未即時運用於投資國內證券,而停泊於新台幣活期存款帳戶」,且「有企業或個人以國外借款名義匯入資金結售為新台幣,惟查並無實際新台幣資金用途。」

央行未指名道姓,可是銀行業對於利用時機進場炒匯的外資與國內企業一清二楚。台灣外匯市場的規模不大,單日巨量的買或賣,容易造成匯率大幅波動,代理操作的銀行業心知肚明;而匯進匯出金額龐大的台積電與壽險業者,長期以來與央行有足夠的默契,除非有特別狀況,否則都會考慮市場承受度而分散換匯,以免「害人害己」;不過,此次傳出某IC設計大廠有拋匯加速新台幣升值情形,而特定外資也積累新台幣部位進場卡位。

根據央行統計,截至二○二五年三月底國內銀行體系的外匯存款與定期存款達二千九百多億美元,約為新台幣九.一兆元,相較於二○二○年年底的不到七兆元,五年間外匯存款增加了新台幣二兆餘元;若皆反向而行,匯市將會有更大的震盪。金融業已經喊出新台幣兌美元的目標價,而銀行業最怕客戶集體行動,預期心理經常會造成自我實現,因此央行必須一方面注意貿易戰、關稅戰的影響,另一方面還要防範內外禿鷹的夾擊。

中央銀行有本領阻升,可是在多面受敵之下,既要尊重市場,又要維持長期穩定,策略不能一成不變。「分段」或「一次升足」?應都在壓制預期心理的一面倒。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