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高關稅的壓力,雖然讓美國2025年第一季存貨與進口量大幅增加,但是消費力卻受到壓抑,海空運業者直接感受到關稅戰的威力。(資料照)
■魏錫賓
為了紓解高關稅的壓力,進口商提早拉貨,使得美國2025年第一季存貨與進口量大幅增加,消費力卻受到壓抑,經濟成長的榮景中斷。海空運業者就在國際貿易受到衝擊的前線,直接感受到關稅戰的威力。
美國總統川普希望以較高關稅改變供應鏈結構,迫使企業在美國設廠;但製造業不會在一日成形,蓋工廠需要時間,原物料的組合、人力的調配與機器設備的到位,都不是即刻可以完成,高關稅先影響到商品的供需與價格。
除非是環境的重大改變,否則一般民生消費品的供、需較為穩定,不會大起大落。在關稅壓境下,美國進口商在第一季爆出搶貨潮,既增進口,也使存貨增加,自然地需在後面的幾季消化。未來進口可能承壓,而高關稅若持續,則可能使大眾需求因商品價格提高而降低,經濟陷於衰退的機率升高,更讓進出口進一步受到衝擊。
根據世界貿易組織(WTO)4月中出版的「全球貿易展望與統計」預測,在關稅戰的壓力下,2025年全球服務貿易估計仍能年成長4%,不過商品貿易可能較前一年下降0.2%,且若貿易緊張局勢惡化,負成長估計將進一步擴大至1.5%。WTO估計在目前的關稅措施下, 2025年北美出口會下降12.6%,而進口則減少9.6%;其他地區的貿易則仍可望維持或高或低的成長。
美國第一季搶運潮,雖一時帶動海空運需求與運價,但川普在4月2日公布對等關稅後,進出口下滑的現象已經發生。業者除了重組航線結構、布局新興市場外,面對不確定性,多先調整營運策略,提前調度與配置資源因應,並預測關稅談判時程與政策變動幅度,希望掌握「搶運高峰」。幸而過去幾年海運大好,業者財務結構大幅改善,較有餘裕應付突增、突減的需求,可是因大量增造的船舶,已陸續交船,成本控管仍是挑戰。
市場多元、航線靈活及財務穩健,都是業者度過景氣難關需要滿足的條件;而藉基本面擇股的投資人也會有類似考量。從運費結構觀察,貨櫃三雄中的陽明(2609)美東、美西航線約占運費收入的4成、長榮(2603)美洲線也略超過4成、萬海(2615)則以亞洲線為主。2025年4月長榮與陽明的營收均呈現月減、年減,且分別創下2024年2月、1月來的新低,可見關稅效應的殺傷力;即使是載送高單價商品的航空貨運,也受到先急單、後觀望的一些影響。
部分航商已裁減、調整航線因應,希望順利度過各國關稅談判的不確定期,應更期待下半年能夠有稅率下降的提貨潮,再一次扭轉產業景氣。可是在趕運與停運的過程中,不確定的傷害,正向不同產業擴散;即使面對的外在環境一致,不是每一業者都會有同樣的營收獲利,海空運業者雖見過大風大浪,但在困境中的營運績效,更能印證經營實力。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