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費政策將擴大,從原本能源、製造部門擴大到住商及運輸部門,加大減碳力道。(資料照)
記者歐宇祥/專題報導
歐美企業對供應鏈減碳要求維持不變、甚至持續升級,環境部的碳費政策雖然主要針對年排放量2.5萬噸二氧化碳當量的企業(排碳大戶)徵收。不過日前環境部也公告,今年6月起將針對服務業、運輸業、醫療院所等單位提供碳盤查指引,雖然強調暫不會徵收碳費,不過仍對非排碳大戶形成減碳壓力。綠領產業人士就指出,目前中小企業碳盤查與減碳需求增強,顯示永續轉型趨勢向下擴散。
根據研究,台灣上市櫃企業的碳排放量佔我國總體排放量將近7成,其中半導體、塑膠與鋼鐵等產業的碳排更是驚人,因此碳費等更具約束力道的政策手段優先瞄準排碳大戶徵收,中大型企業通常也是永續轉型進展較快的先行者。不過環境部宣告未來將擴大盤查,從原本能源、製造部門擴大到住商及運輸部門,加大減碳力道。
碳費明年將正式開徵,而根據環境部說法,自明年起,用電量高以及用油或其他化石燃料多的服務業、運輸業、醫療院所、大專校院及中小型製造業等也都要在每年4月底前完成前一年度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盤查登錄,不過強調不會查驗、也不會徵收碳費,預估至少增加500家事業體需執行,今年將先啟動輔導。
中小企業減碳成新課題
未來台灣的減碳政策將從碳費過渡到總量管制排放交易(ETS),目前碳交所已經如火如荼地進行前期技術與制度準備,以在時機成熟時為政策接軌作準備。學者曾說明,減碳政策手段本就會持續擴大住商部門等管制對象、並將徵收對象的排放門檻從年排放量2.5萬噸持續降低,理想目標是100%涵蓋所有排放源、以最大程度減碳,唯實際難以施行。
隨著各國規範先後明確,群恆新世代顧問公司副總張祐程指出,目前除大企業外,中小企業的減碳需求也正在提升,且雖然減碳成本對部分中小企業來說是壓力,但碳交所總經理田建中指出,國內減量額度(碳權)賣方反而是以非排碳大戶的中小企業較有機會。例如上架減量額度的企業含農畜產業、客運業等,都是推進減碳轉型後申請減量額度並上架販售。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