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大選保守派勝出,基民盟主席梅爾茨有望成為德國下一任總理,他的親商立場、跨大西洋傾向及對中國強硬態度引起討論;他在勝選後發表談話指出,當務之急是盡快加強歐洲,這樣才能一步步擺脫對美國的依賴。然而,近幾年德國經濟低迷不振,連續2年GDP陷入衰退,主要原因並非依賴美國,而是過度依賴俄國能源及中國市場,若無法改善此情況,德國可能真的從歐洲領頭羊淪為「歐洲病夫」。
德國身為歐洲最大經濟體,卻陷入經濟衰退困境,根據德國官方統計,2023年德國GDP萎縮0.3%,2024年仍萎縮0.2%,連續2年衰退;德國政府預測2025年GDP成長0.3%,但德國工業協會預期今年GDP萎縮0.1%,顯示德國經濟前景仍不樂觀。據德國萊布尼茲哈勒經濟研究所(IWH)分析,2023到2029年德國GDP年均成長僅0.3%,遠低於1996至2023年平均1.3%。
從昔日的工業巨人,如今被視為「歐洲病夫」,一般認為,德國經濟陷入困境的主因有二,一是過度依賴俄國能源,烏俄戰爭爆發後,俄羅斯切斷對德國的天然氣供應,德國無法再取得廉價能源;二是過度依賴中國市場,尤其是汽車出口,但近幾年中國經濟低迷、內需不振,過剩產能傾銷全球,包括機械、鋼鐵、太陽能板、電動車等,與德國變成出口競爭關係,導致德國出口大幅下滑,拖累經濟表現。此外,企業創新能力不足,未能及時跟上AI等新興科技發展,限制德國經濟成長動能。
如今,有人認為德國過去依賴的經濟模式已經失靈甚至宣告死亡,可能迎來長達10年的經濟停滯期;梅爾茨上台後,能否帶領德國走出經濟困境,各方看法不一。不論如何,從德國的經驗可知,不論進口或出口,過度依賴單一市場都是極大的風險,何況是依賴俄羅斯及中國這樣高度政經風險的國家,過去台灣對外投資及出口均高度依賴中國,目前對中國經貿依存度仍高,應引以為鑑。(鄭琪芳)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