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CES主題為「Dive IN(潛入)」。(記者徐子苓攝)
記者徐子苓/專題報導
CES除了能一窺當紅炸子雞外,也能預測可看見的未來趨勢,除了AI之外,各界都在探索下一個可能出現爆炸性應用的領域。今年是CES首度設立量子科技專區,並舉辦相關論壇,預告量子時代已在不遠處。外國物理學家更預期,台灣的晶片製造能力將在量子世界中扮演重要角色。
Google去年底推出突破性的量子晶片Willow後,帶動量子運算概念股飆漲,然而輝達執行長黃仁勳日前一句「將非常有用的量子電腦推向市場,可能需要十五到三十年的時間」,導致概念股暴跌,受害的企業D-Wave批評是大錯特錯、量子電腦早已商用。
雖剛起步 潛力媲美網路的出現
CES主辦方美國消費科技協會執行長夏皮羅(Gary Shapiro)說,他四十年來見證過無數新技術的誕生,量子科技才剛起步,但潛力足以媲美網路的出現,會徹底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因量子運算能力非常強大,能幫助人類達成跨物種交流,甚至完成許多尚未實現的創舉。「我不認為量子科技被過度炒作,現在只是初期階段,或許需要五年、十年,但終將成為現實。」
專攻量子技術的阿姆斯特丹大學物理所教授布耶(Philippe Bouyer)在CES期間接受本報記者訪問時說,消費者短期內不太可能直接使用到量子電腦,但量子技術早已融入一些產品,例如三星手機內設置量子亂數產生器,用於提升安全性;GPS導航為了精確計時,也應用了量子感測器,只是人們不自知而已。
布耶認為,善於製造晶片的台灣,未來在量子世界將扮演重要角色,因為有很多不同的技術可以製造量子電腦,包含超導量子晶片和半導體晶片,不論哪種都需要大量的半導體技術,台灣一定會在這方面發揮作用。
工研院副總林昭憲認為,今年是「量子元年」,除了是量子科學提出的一百週年外,也看到量子科技開始導入產業應用,主要是企業端而非消費端,包含醫藥、物流、通訊等領域。量子可能成為下一個像AI出現爆炸性應用的領域,只是時間問題,但可以確定的是量子時代即將到來。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