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產能過剩內卷惡化 明年中企壓力更大

2024/12/28 05:30

中國過剩產能已造成各行業的「流血內卷」風暴,兩年前才自誇為經濟成長引擎的新能源產業也出現動能流失。(法新社檔案照)中國過剩產能已造成各行業的「流血內卷」風暴,兩年前才自誇為經濟成長引擎的新能源產業也出現動能流失。(法新社檔案照)

〔編譯魏國金/綜合報導〕中國過剩產能已造成各行業的「流血內卷」風暴,兩年前才自誇為經濟成長引擎的新能源產業也出現動能流失;野村首席經濟學家陸挺說,「今年在光電與電池領域、接下來在電動車,中企投資不僅面臨低成長問題,實際上也出現萎縮,且萎縮尚未觸底,明年將有更多挑戰」。

野村:從太陽能到電動車 內卷風暴席捲全產業

南華早報報導,上週超過三十家中國太陽能板大型企業高層出席四川一場閉門會議,他們交出手機,簽署一份旨在禁止惡性競爭的自律計畫。儘管中國各行業都在談自律,但業者離開會場、取回手機,一切就回到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還是埋頭持續擴大產能,否則就面臨市占率被鯨吞蠶食。

報導說,太陽能業者間的殊死戰,凸顯中國經濟面臨的「內卷化」,且風暴已席捲所有產業;不斷增強的內卷趨勢正重創更廣泛的中國經濟,包括由高科技產業與先進製造業推動的新成長引擎。

工業產能過剩的根本原因,肇因於中國的政治與經濟制度。過去十年,中國地方政府提供優渥的獎勵,引發新能源等產業呈現爆炸性成長;「企查查」數據顯示,目前中國太陽能相關企業達一○一萬家,自二○二一年至二三年,新註冊公司平均年增五十%,導致極端競爭。

近幾月北京發布緩解內卷壓力的政策,包括擴建或新建廠房的最低資本要求從二十%提高至三十%,以及將太陽能產品出口退稅從十三%降至九%。

但上海愛旭新能源公司副總裁徐新峰說,這些仍不足以遏阻供給過剩,他指出,「對於中國經濟模式,雖然我們說是市場經濟,但我不認為完全是市場導向,仍有計畫經濟的印記,因此政府仍有必要強化宏觀調控。需要類似鋼鐵與水泥業採用的更嚴格政策,以規範過剩的產能」。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