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鋼總經理黃炳樺表示,儲能案喊停關鍵是市場目前供過於求。(記者林菁樺攝)
光電進度落後 儲能市場供過於求 明年投入估超標7倍
〔記者林菁樺/台北報導〕動輒幾十億元起跳的大型儲能案場投資,近兩個月陸續有業者決定退出不玩,包括東鋼、北基、嘉泥等都代替子公司公告喊卡,三家業者合計開發量達二五○MW,市場估計,光是此三案的投資額度就超過百億元。
東鋼總經理黃炳樺分析,東鋼去年四月公告投資此案,今年七月喊停,看似一年多時間,但研議此案至少超過兩年,最終決定在台電六月底前可退還全額三五○○萬元的容量保留費後退出。
他表示,儲能案喊停關鍵是市場目前供過於求,複合型儲能最高峰約有四.二GW業者要投入,但明年台電需求才○.五GW,三家大型案場投資退出後,目前要投入者還有三.九GW,對照起來仍超標七倍。
他指出,對儲能有「兩個美麗誤會」,首先,非所有再生能源都適合台灣主推的複合型儲能(E-dreg),透過化學燃料電池達到能量移轉,可儲存白天龐大的光電,晚上再放電;但離岸風電不同,除冬季發電明顯多於夏季外,晚上發電也比白天多,但白天有充裕光電,存下的風電無處可用,風電儲能還是要搭配氫能技術。
現階段最適合發展的太陽能,卻不斷遇到民眾、地方政府反對,「光電開發進度嚴重落後」,即使政府信心喊話,也沒人敢保證光電能追上規劃進度,精算過後,無法達到損益兩平,決定喊停。
土地取得成本高 電價結構不合理
黃炳樺也提到,儲能只能在特定工業區開發,即使電池價格有較最高峰時期降價,但台灣的土地取得難度、成本都高,且電價結構長期不合理,尖、離峰的電價沒有拉開差距,對儲能投資就不會有誘因。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