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華城案延燒,已有多位官商遭收押,包括前台北市長柯文哲在內。此案關鍵在於京華城改建案容積率由560%大幅提高至840%,台北地院認為此舉致威京集團沈慶京獲取逾200億元不法利益。為何容積率這麼值錢?為何容積率不能隨便大放送?
所謂「容積率」,指「建築物總樓地板面積」相對「基地面積」的比率,也就是一塊土地可興建的建築物的總樓地板面積。以京華城為例,基地面積約4986坪,以容積率560%計算,可蓋樓地板面積約2.79萬坪;容積率提高到840%後,可蓋約4.18萬坪,增加約1.39萬坪,若以1坪200萬元計算,利益超過200億元。
為了鼓勵都更、增加公共空間等,政府常以「容積獎勵」來鼓勵老屋及危樓重建。然而,京華城2001年落成,因經營不善,2020年拆除改建商辦,屋齡不滿20年就拆除,可說是資源的浪費。由於京華城既非都更、也不是危老,2010年京華城提案改建,認為容積率應由392%提高至560%,遭郝市府回絕;後經監察院糾正、法院爭訟等,容積率提高至560%;但2021年柯市府拍板容積率達840%,最終引爆京華城案。
對開發商而言,容積率越高越有利,因為可以興建出售的樓層面積增加,可提高建案的總銷售金額;但對一個城市而言,容積率愈高,可容納人口愈多,負擔也愈重。因此,容積率被視為「公共財」,各地容積率均有法定上限,主要是為避免都市過度發展,造成人口擁擠與公共設施不足,損害公共利益。
換言之,容積率大放送的行為,並非讓市民得利,若因容積率過高,導致人流過多,超過當地公共設施所能負荷,例如造成交通擁擠等,周遭居民或上班族可能受害,等於建商受惠、民眾受苦。
值得一提的是,柯文哲曾表示,希望京華城改建後變成「放大版的陶朱隱園」。眾所周知,陶朱隱園2018年完工,至今只有1筆交易,還是由相關企業買下,在北市精華地段斥巨資興建超級豪宅,卻呈低度使用狀態,何嘗不是一種資源浪費?再造一個「放大版的陶朱隱園」難道是好事?(鄭琪芳)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