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I微揚 PPI續跌 中國難走出通縮

2024/08/10 05:30

天候因素干擾食物供應,中國七月消費者物價指數增速略快於預期,而生產者物價指數持續走跌,凸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消費仍趨疲軟,尚難走出通縮泥淖。(歐新社)天候因素干擾食物供應,中國七月消費者物價指數增速略快於預期,而生產者物價指數持續走跌,凸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消費仍趨疲軟,尚難走出通縮泥淖。(歐新社)

〔編譯魏國金/綜合報導〕由於天候因素干擾食物供應,中國七月消費者物價指數增速略快於預期,而生產者物價指數持續走跌,凸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消費仍趨疲軟,尚難走出通縮泥淖。

工業生產過剩 價格承壓 PPI連續22個月陷入緊縮

中國國家統計局昨公布,七月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年增○.五%,較六月的○.二%上升,也高於路透經濟學家預測的○.三%增幅;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年減○.八%,與六月持平,是連續第二十二個月陷入緊縮,略低於預期的○.九%減幅。

華爾街日報報導,天氣干擾食物供應等臨時性因素推高了物價,促使中國七月CPI數據上升,排除食品與能源波動性較高的物價,核心CPI年增○.四%,較六月的○.六%放緩。

經濟學家普遍預期中國今年的通膨維持溫和,因在經濟前景不確定下,民眾不願打開錢包放心消費;與此同時,由製造業推動復甦的政策導致工業產能過剩,也對價格造成壓力。

官方數據顯示,食品通膨、特別是豬肉價格,是促使七月消費物價走高主因,並使食物價格在經歷十二個月的通縮後轉為持平。

野村經濟學家指出,極度高溫與水患等惡劣天氣造成食物供給側的扭曲;七月豬價暴漲二十.四%、較六月擴增二.三%,蔬菜價格則年增三.三%,從六月的年減七.三%急漲。

非食品CPI續放緩

顯示內需無回升跡象

經濟學人智庫(EIU)分析師徐天辰說,「食品與非食品CPI之間的明顯對比,以及其他商品與服務未見通膨趨勢,顯示中國內需沒有回升跡象」。

巴克萊經濟學家也認為,整體通膨的意外上升,掩蓋了價格動態與內需的疲軟,「醫療保健、汽車、旅遊與住房等非食品類幾乎一致放緩,顯示存在根深柢固的通縮預期風險」;漫長的房市低迷、就業不穩定性,導致中國消費者對於振興消費的措施多半無動於衷。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