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不一定好 彭:金融整併要有共同利益

2024/07/22 05:30

金管會主委彭金隆指出,規模大不一定就好,最重要是兩家機構要有「共同利益」。(記者羅沛德攝)金管會主委彭金隆指出,規模大不一定就好,最重要是兩家機構要有「共同利益」。(記者羅沛德攝)

記者王孟倫、吳欣恬/專訪

台灣有十四家金控、三十八家銀行,市場對金融機構整併一直有不同聲音。金管會主委彭金隆指出,規模大不一定就好,屬性相似也不一定成功(如公公併、民民併),最重要是兩家機構要有「共同利益」,只要是優質的金融整併,金管會都支持。

彭金隆表示,他當老師的時候,最常問同學,金融機構合併究竟好不好?大部分都表達支持,但理由是什麼?很多同學卻講不出來;整併只是一個策略,重點是整併後要追求的目標是什麼?如果只用合併這麼簡單就可以取得競爭優勢,全世界只有唯一策略,就是整併就好了!

「大家都習慣用個案看市場,從成功的例子來推論。」彭金隆直言,有人會說,這家銀行好厲害、規模好大;其實有很多小型銀行也很厲害,不少很大的銀行卻不怎麼樣,「大不一定就好」。

不適合用突襲、法規取巧來收購

彭金隆說,對於整併,「我沒有一套不加思索,就認為整併就是好的思考邏輯」,也許規模大有其價值,但規模大就一定好嗎?假設合併後,家數變很少,但競爭策略及手法都相同,目標客戶也一樣,就算只剩下二、三家,也有惡性競爭的可能;反之,市場或許看起來有很多家,若每家金融機構都有其特殊性,創造自己的強項,服務不同的目標客戶,反而更有競爭力。

對於金融整併過程,彭金隆表示,金融市場不適合用突襲或法規取巧來收購,金融機構畢竟涉及社會多方利害關係人,不是只有股東而已,因此金管會考慮比較多。他說,整併要基於雙方有共同利益來達成,我缺什麼?你剛好有什麼?彼此合併透過市場機制自然而然達成,政策上也會支持。

另,有人認為因「屬性」相近,「公公併」或「民民併」較易成功,但彭金隆「不完全認同」;他認為,以最單純的公公併為例,如果各方利益無法一致,也很容易產生問題,例如雙方員工不支持。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