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管會主委彭金隆接受本報專訪指出,國銀對中曝險占淨值比重來看,整體趨勢持續退燒。(記者羅沛德攝)
對中曝險占淨值比自2014年底71% 持續下降
記者王孟倫、吳欣恬/專訪
近年來中國經濟下滑、投資風險攀升,本國銀行對中曝險狀況備受關注。金管會主委彭金隆接受本報專訪指出,由國銀對中曝險占淨值比重來看,最高峰是二○一四年第四季的七十一%,已跌至今年五月的二十一.二%、創史上最低,整體趨勢是持續退燒。
金管會對中國曝險有兩大規定,包括國銀對中國曝險占淨值比重不得超過一○○%;對中國授信須提存呆帳準備一.五%,高於國內授信的一%。不過,國銀對中曝險占比於二○一○年制定,當初的環境與風險與現在顯然不同,是否須檢討?
「這是一個法定上限,不是唯一的風險監控的工具。」彭金隆說,對中曝險上限訂在那邊,但不意味沒達到紅線前,金管會就不去觀察、不去管理風險,「比率的變化就是我們關注的焦點」。
他坦言,該上限是以淨值為衡量基礎,國際間很少用類似指標去計算監控特別區域的曝險,「這是台灣特有的」,台灣也只對中國市場設有曝險上限;他說,目前趨勢是往下的,符合外界對中國市場經營風險的觀察,業者也有認知此趨勢發展,所以曝險占比持續創新低。
曝險規定 沒有調整急迫性
不過,對中曝險占比門檻為一○○%,目前僅二成多,指標是否猶如「虛設」?彭金隆說,這個指標有當時制定的條件及考慮因素,最重要的是,「國銀對中國市場在退燒,沒有反向而行」,所以目前沒有調整標準的急迫性;況且,風險監控的工具很多,淨值比不是唯一,例如有些狀況下也會把港、澳業務一起觀察。
他舉例,保險業的不動產投資占可運用資金的三十%,現在業者實際投資僅個位數百分比,「現在需要去檢討調整三十%?當然不會」。
另,彭金隆表示,國銀要在中國進行授信,須提列一.五%備抵呆帳準備,比國內授信多出五十%的要求,這就是要業者自己先考慮一下,因為放款到中國,成本就會提高,這項規定某種程度就是有加壓風險,也是一種「政策加壓」。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