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減債、成長難兼顧 中共三中全會振興經濟沒指望

2024/07/13 05:30

中共三中全會將於十五日展開,中共領導高層將尋求在該會議上為疲軟的經濟注入信心,但政策目標相互牴觸,外媒看衰無助提振中國低迷經濟。(美聯社檔案照)中共三中全會將於十五日展開,中共領導高層將尋求在該會議上為疲軟的經濟注入信心,但政策目標相互牴觸,外媒看衰無助提振中國低迷經濟。(美聯社檔案照)

〔編譯魏國金/綜合報導〕中國備受矚目的三中全會將於十五日展開。路透指出,中共領導高層將尋求在該會議上為疲軟的經濟注入信心,但政策目標相互牴觸,例如刺激成長同時削減債務,根本難以兼顧,意味著三中全會將雷大雨小,無助提振中國低迷的經濟。

習近平強勢領導 政策互相牴觸且矛盾

每五年召開一次的三中全會,原本應在去年秋天舉行,沒對外說明理由就延後至本月,是四十多年來最晚的一次。過去中國領導人常利用該會議宣布重大政策轉向,例如一九七八年時,鄧小平提出改革開放政策;現任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則在上一次的二○一八年會議上,廢除任期限制,無限制擴大權力。

隨著企業、就業與消費信心紛紛掉到紀錄低點,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正陷入一九九○年代日本通貨緊縮的覆轍,三中全會成為提振經濟信心的重要會議;四天會議預期將再度宣示推動先進製造業、修改稅制以遏止債務風險、處理房地產危機、刺激消費與振興民營部門等多項方針。

報導分析,因習強勢領導經濟事務,造成政策互相干擾且矛盾,例如削減地方債務,很難同時刺激成長;希望刺激內需消費,卻將資源導向製造業與基礎建設;要推動城市化、卻又想活化農村建設。預期三中會後發表聲明依然充斥著目標與承諾,但能夠實踐的是少之又少。

通縮將成為中國長期壓力

習近平去年提出所謂「新質生產力」,企圖透過科學研究與工業創新帶來技術突破、推動中國進入高成長新時代,但目前來看,公共資源的錯誤配置,只是擠壓失業、養老等社會保險支出,讓民眾更抓緊錢包、不願消費。法國外貿銀行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埃雷洛說,「除非採取強有力的措施支持需求,否則通縮將成為中國長期壓力」。

不具名的中國政策顧問抱怨,儘管中共政府矢言「堅定不移」支持國企與民企,「但因黨太強大了,當強化黨的領導,且將黨的領導融入政府與企業,不管是國企或民企,怎可能有效發揮競爭力,這根本是矛盾的事情,從沒指望三中全會能提出解決經濟困境的好辦法」。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