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櫃大老闆對AI熱潮多表樂觀,也帶動台股屢過顛峰。但是AI能否讓其他產業均霑雨露?仍要由營收見真章。(資料照)
■魏錫賓
台股頻創歷史新高,雖有美國降息及經濟復甦等各種期待,但AI話題從去年起就不斷激勵投資人。AI驅動了股價,帶動台股屢過顛峰,能否也驅動業績,使其他產業均霑雨露?雖然上市櫃大老闆多表樂觀,可是仍要由相關企業的營收來落實與檢驗。
大老闆對景氣樂觀 營收見真章
故事應該從前年底說起,OpenAI於2022年11月推出ChatGPT後,AI的發展潛力再掀起熱議,相關討論不絕於大眾傳播媒體,並席捲各種論壇、討論區、社群網站;而2023年5月25日NVIDIA股價跳空大漲,盤中一度超過30%漲幅的聲勢,則帶起AI相關企業的飆股浪潮,也成為台股去年中以後的支柱。
AI議題在2023年就在資本市場發酵,不過AI帶動的營收表現,除少數企業外,則還不顯著。業績耀眼的台積電(2330)2024年前5個月營收已超過新台幣1兆元,較2022年時成長近25%,公司高層也在各種場合表達AI需求格外強勁,占營收比將持續上升,但2023年有些微下滑;而上市半導體業2024年前5月的營收,也僅略超過2022年同期的過去高點。
從總體的角度觀察。受歐美央行升息抗通膨影響,電腦等終端需求疲軟,台灣進出口均萎縮,淨出口對經濟成長的貢獻依然偏低,加上投資衰退,使2023年經濟成長率僅為1.28%,創下全球金融海嘯後的14年新低。雖然景氣在2023年第一季落底後,就開始逐季成長,第四季已較前一年同期成長約5%,升息的衝擊逐漸散去,不過,依然無法阻隔過渡其間的循環轉折。
2024年前5月全部上市公司累積的營業收入達新台幣15.4兆元,雖較前一年同期成長約10%,但前一年(2023)第一季經濟是負成長,且所有上市公司的前5月營收較2022年同期減少了11.4%。在通膨的逆風減緩後,經濟的自然成長並不令人意外,尤其是在基期較低的情況下,因此只能說景氣持續走出低迷;對多數企業來說,股價雖創新高,營收的新高仍在想像中。
廣達(2382)、緯創(3231)及欣興(3037)等受投資青睞的AI相關企業,今年來的業績雖逐漸擺脫2023年衰退困境,不過成長仍屬有限,單月營收也還不及2021、2022年疫情時的意外表現。
再從不同的產業觀察。2024年前5月所有上市公司的營收合計與2022年同期相差不多,且半導體業的營收已創下歷史同期新高,不過,主要還是來自台積電的表現,且包括電子零組件在內等多個產業的業績,都尚未達到2年前的水準。近幾個月股市暴衝,屢次創下歷史新高,若股價先行,則下半年的業績應該要能補上。
AI熱潮紅利 不見得人人賺得到
從過去的資料可以發現,科技業下半年營收通常高於上半年。剛結束的台北國際電腦展科技大咖雲集,AI熱潮勢必能再為科技業助一臂之力,至於效果有多強,恐怕也依然像過去一樣,總是只有幾家歡樂而已,不會人人領得到紅利。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