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財經週報-時事求是〉沒有簡單的答案

2024/06/10 05:30

碳費徵收雖形成共識且入法,但是費率卻難以搞定,費率高低對企業競爭、物價變化,並無詳細的評估結果。碳費費率愈不想著一步到位,或許反能更快地達到最終目標。(資料照)

■魏錫賓

碳費徵收雖形成共識且入法,費率卻難以搞定,意見紛歧的原因即是:在兩極之間,各有各的道理。產業發展與環境保護,都為大家所想要,且在長期不一定互相衝突,但在經濟演變的過程中,經常扮演著對立的角色,並普遍存在世界各地,不僅限於台灣。

污染會在未來讓大家付出代價,減碳則需要部分人現在付出代價。對一般製造業來說,配合減碳首先會碰到成本的增加,可以想見,若不收碳費、碳稅、企業不必負責任,則在競爭市場的考量下,很少企業會主動減碳;然而,在另一極端,若是只要有生產就要另外付出代價,要付出極高的碳費,則部分產業將沒有企業能夠生存,其中下游亦是如此,連鎖效應更為可觀。

官方的強制,成為減碳的必要手段,但各國都另外考量產業發展的問題。氣候變遷是全球性議題,需要全球合作,可是世界銀行調查顯示,即使超過170個國家已簽署巴黎氣候協定,但全球採行碳定價工具的70餘個地區,涵蓋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還不到四分之一,且碳價遠遠低於達成溫度控制目標所需的水準。

做為負責任的國家,當然不能自外於國際減碳趨勢,2023年實施的「氣候變遷因應法」也是回應,可是現實就擺在眼前,每個國家狀況不同,產業結構差異甚大,有的國家發展服務業,沒有煙囪的產業占多數;但有些國家工業發達,尤以鋼鐵、水泥為重,受到的衝擊難以相提而論。

在商言商,對部分企業來說,減碳或許還是一件好生意,但對多數製造業而言,減碳可能經歷痛苦的過程。原物料更替、製程的改變與改善等,都非短期可以完成或見效,需要一段足夠的調整期,而且每個產業都有不同;沒有國家在制定減碳政策時,能不考慮產業面對的國際競爭。

假設發展產業與環境保護也都是多數人的共識,則在減碳的過程中,需要更多客觀數據做決策。費率雖只是簡單數字,其影響卻相當深遠,其高低變動,從企業的競爭,到各種物價的變化,都受其驅動,但我們並沒有詳細的評估結果。內政部評估對建築成本的影響小於1%,至少還提供了一個數字。

大家應該還有一個共識:最終目標是減碳。產業結構是自然發展的結果,排碳較多,可能是部分產業的原罪,減碳雖是為了更美好的未來,可是從一個穩定狀態過渡到新的狀態,一定有直接與間接受到衝擊的個人與企業,需要受到關注;因此,碳費費率雖是簡單數字,但不僅要尊重專業的評估,也要協調各方的想法。愈不想著一步到位,愈能凝聚大家的想法,或許反能更快地達到最終目標。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財經】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