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碳費開徵》減碳仍要繳碳費 企業被剝兩層皮

2024/05/26 05:30

台灣碳權交易所去年12月下旬啟動首批國際碳權交易,由當時國發會主委龔明鑫(左)頒發首購證明書給台積電企業代表。(中央社資料照)

〔記者歐宇祥/台北報導〕企業是否為高碳洩漏風險、及是否提出自主減量計畫,將左右碳費徵收。台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教授李堅明直言,企業推進更換設備等減碳措施已是一筆支出,但減碳後仍得繳納碳費,形同負擔二次成本,負荷沉重、也不公平。

台灣碳權交易所去年啟動國際碳權交易平台,由當時經濟部長王美花(左)頒發首購證明給中鋼公司。(中央社資料照)

學者:自主減量達標就免徵 擴大企業減碳誘因

李堅明呼籲,碳費是「減碳工具」,不該淪為環團、產業界各自喊價,而是該就「如何最大程度推進減碳」的角度思考,尤其碳費對企業衝擊大,「若企業提出自主減量計畫並達成目標,就應免徵碳費」,最能促進企業自主減碳。

環境部公告的碳費徵收以年排放量達二.五萬公噸以上的企業為主,有三種收費公式:不提出自主減量計畫的企業以一般費率計算,提出計畫的企業則再區分出高碳洩漏風險事業,給予免費排放配額,第一期為○.二、第二期○.四、第三期○.六,也就是一開始收費排放量打二折,之後逐年調整為四折與六折。

對於碳費,環團喊每公噸三百元、或五百元起徵,也嚴厲抨擊不該讓碳費「打二折」,碳權抵扣將讓企業降低繳費責任,也讓碳費收入大幅減少;但學者、綠領產業高層認為,需考量企業營運的現實面,若無優惠費率恐不堪負荷。

初估中鋼碳費年繳58至97億 台積電33至55億

根據二○二二年碳盤查資料,若三百元起徵、中鋼需繳約五十八億元碳費,五百元起徵、則需繳九十七億元,金額相當可觀;而台積電各廠加總,則為三十三億元或五十五億元。若再加上減碳支出、電價上漲,部分企業尚需負擔歐盟碳邊境關稅(CBAM),形同被剝四層皮。

「高碳洩漏風險企業」界定 應客觀合理

綠領產業高層指出,企業需先確定碳費費率,才能計算營運負擔、決定如何因應,越延宕壓力越沉重,也影響對碳權的投入興趣;李堅明認為,既然台灣已箭在弦上,無法如歐盟用二十餘年循序漸進,就更應盡量降低對企業營運的衝擊、給予足夠時間適應。

李堅明說,碳費徵收尚需釐清「高碳洩漏風險企業」如何界定,應有合理客觀的計算公式,可參考歐盟標準,以企業、而非行業別來區分;國內外碳權交易制度也應儘快上路,作為「蘿蔔」促進企業減碳。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財經】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