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美重塑亞洲貿易路線 台對中依賴大降

2024/05/17 05:30

拜登政府正重塑亞洲的貿易路線,今年4月台灣對美國出口激增,對中國的出口則大降,就是明證之一。(路透檔案照)

〔編譯盧永山/綜合報導〕美國總統拜登多年來對中國祭出貿易限制措施,包括日前對中國多項戰略產品開徵或加徵關稅,這些行動正重塑亞洲的貿易路線;今年四月台灣對美國出口激增,對中國的出口則大降,就是明證之一。

台4月對美出口激增逾80%、金額創紀錄最高 對中港出口續跌

彭博報導,今年四月台灣對美國出口激增逾八十%,金額創紀錄最高,前四個月台灣對美國出口已超越對中國,對中國的出口則持續下降;就算加入香港,台灣對中港的出口比重也在下降中。

美對中戰略產品課稅

日韓預期對美出口激增

拜登政府日前對半導體、電動車、鋰電池等中國多項戰略產品加徵或開徵關稅,是美國抑制中國「作弊」的努力之一,預計每年將影響中國約一八○億美元的進口產品;這也是美國對日、韓等亞洲主要盟友進行廣泛貿易調整的一環,日韓兩國都預期對美國的出口比重將大幅增加,而中國將減少。

推動這項改變的是美國將中國排除在其供應鏈之外的行動,尤其是敏感與高階技術產品;投資流動也會隨著貿易而改變,全球企業投資東南亞以避開美國對中國的關稅措施,來自台灣、南韓和日本的企業也在美國建廠,以利用美國對高科技產業的補貼。

外國企業越來越不願意在中國擴張業務,在中的歐洲企業僅十三%表示中國是首要投資目的地,不到二○二一年調查的一半;日本企業對中國的新投資自二○二一年創下高峰後也持續下滑。

目前台灣處在美中冷戰式緊張關係的中心點,過去台灣和中國在經濟上緊密相連,如今這層關係正在減弱;台灣的出口訂單顯示,美國是其製成品最終需求的主要來源,但生產過程往往要經過中國,本世紀初台商紛紛在中國投資建廠,台資企業將零件運送到中國進行組裝,然後將最終產品出口到美國或歐洲。

台出口開始繞過中國

台企對中投資也下降

最新數據顯示,台灣的出口開始繞過中國,台灣對中國的新投資也大幅下降,從二○一○年一四六億美元的高峰跌至去年的三十億美元,而台灣企業在其他地方的投資金額創歷史新高;這都說明了在疫情大流行和美國前總統川普任內啟動貿易戰後,全球供應鏈如何重新安排。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財經】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