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財經週報-新創〉聚焦新創 打造新護國神山

2024/03/17 05:30

2015年至2023年首季台灣早期投資者參與占比

記者方韋傑/專題報導

創投籲總體健檢台灣法規,希望鬆綁。(資料照)

台灣自1984來,在政府的創投政策發展下,扶植國內半導體與電子代工產業,如今已造就出晶圓龍頭廠台積電(2330)、IC設計大廠聯發科(2454)、筆電大廠英業達(2356)等知名業者。不過,隨著全球資本市場快速擴張,國內政策卻未能與時俱進、迅速調整與反應,以致於至今新創企業雖然繁星熠熠,30年來卻無人能出台積電其右。

政府的創投政策發展下,造就出眾多知名業者。但是法規未鬆綁,許多公司紛紛出走海外,尋覓發展資金。(資料照)

40多年來 已造就科技市場近3兆產值

一般上市櫃公司尋求市場資金進駐,藉此獲得營運資金,而創投事業的金援多來自於私人入股,進而展開二度創新或是被其他企業相中併購,也有不少轉向投入資本市場。在定義上,創投屬於高風險、高報酬,且追求長期增值的投資。公開資料顯示,從1984年至今,台灣已成立超過300家創投公司,國內逾600家科技企業因此受到扶持,最終順利邁向資本市場,造就近3兆產值的科技市場規模。

換句話說,台灣現在有1,000間以上的上市櫃企業,大約每3間就有1間吸過創投資金的奶水。若從產業別區分,約有半數的科技企業起家初期,是仰賴創投資金才有今日。然而,近年來隨著科技產業演進,國內新創公司所聚焦的事業領域更加多元,但也面臨總體經濟環境不佳所帶來的艱困挑戰,在中小企業林立的台灣,政策工具多以補助企業支出為主,如過去在疫情期間的低利貸款,卻仍不足以徹底解決新創企業的窘境。

回顧台灣早期對於中小型科技公司申請股票上市、上櫃的門檻低於現今,縮短新創企業進入公開市場的時間,現階段的公開發行條件大不如前,且法規所定義的新創企業年限一旦到期,就不能適用相關優惠措施,讓豆莢中的果實發育停滯,不易等到札根發芽、長成大樹的一天,雖然現在已有各大企業所成立的新創加速器給予支援,但大企業所支出的每一分錢終究得對股東交代,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除了大器不得晚成,暫時取得成功的新創企業能持續多久也無人保證。

新創紛紛出走海外籌資 法規必需鬆綁留人

「我們要的是法規鬆綁」,是普遍創投與新創企業界的心聲,賴清德政府將在5月20日就職,面對多由年輕世代組成的創業圈,未來5年如何落實以1,500億元優化新創環境、打造2萬個就業機會的政見,兼顧台灣新興產業發展與青年選票,是賴政府4年後尋求連任的重要關鍵課題。從知名AI軟體公司沛星,到電動二輪車Gogoro前後10年間相繼出走海外,前往日本、美國資本市場尋覓發展資金,台灣法規造就的產業環境是時候進行總體健檢,朝野未來爭取拿下執政權的過程中,創投與新創將成為兵家必爭的戰場之一。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財經】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