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歐美布局反傾銷 因應「第三次中國衝擊」

2024/03/04 05:30

中國為重振經濟,把國內無法消化的過剩產能向海外傾銷。圖為山東煙台港等待裝船出口的電動車。(法新社)

1990末、2000年初期中國輸出通縮模式 恐難得逞

〔編譯盧永山/綜合報導〕《華爾街日報》報導,一九九○年代末期和二○○○年代初期,美國和全球經濟經歷「中國衝擊」,因大舉進口中國製廉價商品,讓西方各國保持低通膨,卻付出製造業流失數百萬工作機會的代價。如今,全球將再度面對中國衝擊,中國為重振經濟,把國內無法消化的過剩產能向海外傾銷,這回卻遭西方國家祭出政策或關稅等手段抵銷。

報導指出,首次「中國衝擊」發生在中國一九九○年代啟動一系列開放改革及二○○一年加入世貿組織(WTO)後,對美國消費者來說,這帶來不少好處;二○一九年的一篇論文發現,中國進口產品每額外增一個百分點的市占率,美國的商品消費價格就會降二%,中低收入者的受益最大。

但「中國衝擊」也給美國國內製造商帶來壓力,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教授奧托(David Autor)等經濟學家二○一六年估計,在一九九九至二○○一年,美國因中國進口產品而損失逾二百萬就業機會,家具、玩具和成衣製造商受創最重。

如今,中國向海外傾銷商品的「續集」似乎又在上演,隨著中國經濟持續低迷,北京當局正向半導體、航太、電動汽車和再生能源產業投注巨資,並藉著出售產品來實現經濟復甦;但因國內需求疲軟,在政府提供的低利貸款支撐下,中企正向海外傾銷生產過剩的產品。

1月美自中進口價格年減2.9%

龍洲經訊中國策略師蓋特利(Thomas Gatley)表示,中國對全球價格影響的天平,正在向減緩通膨(disinflation)的方向傾斜;今年一月,美國自中國進口的價格年減二.九%,但從歐盟、日本和墨西哥進口的價格均上漲。

不過,與二○○○年代初期不同的是,西方國家現在將中國視為主要經濟和地緣政治對手,美、歐、日本不希望重蹈覆轍,因此投注數十億美元發展戰略性產業,並對中國進口產品徵收或威脅徵收關稅;已開發國家的人口老化和持續的勞力短缺,也可能會進一步抵銷中國所帶來的一些減緩通膨的壓力。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財經】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