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台東縣府刻意跳過中央防檢疫機制,逕行將鳳梨釋迦外銷到中國,竟被驗出有蟲,地方政府只好自辦退貨。(資料照)
記者楊媛婷/專題報導
台灣農產品外銷一度嚴重「傾中」,中國自二○一三年到二○二一年都穩居我農產品外銷首位。學者指出,中國為拉攏台灣,祭出許多優惠措施,包括檢疫寬鬆,但都是加深台灣對中倚賴,減弱我國開發其他市場的動力;且熟悉運銷人士透露,從ECFA簽訂後,台灣農產品輸出中國都是透過在台的「紅色買辦」,許多是地方政治勢力頭人。
農業部統計,台灣農產品外銷到中國金額一度占總體農產品外銷的廿三.二%(二○一八年),二○二○年台灣生鮮水果輸中金額更達一.三億美元,占總體生鮮水果外銷市場七十一.七%。
逢甲大學國貿系教授楊明憲分析,過去台灣農產品外銷市場集中在中國,是因透過零關稅、極寬鬆的檢疫來拉攏台灣,「看似讓利,實則讓台灣更倚賴中國市場,甚至是鎖死在中國裡」,不再有動力開發其他高階市場。
中國商務部認定台灣對中產品貿易壁壘,楊明憲直言,台灣與中國都是世界貿易組織(WTO)會員,若中國真認為有貿易不公或爭端,應循WTO爭端解決機制提出申訴跟控告,而非片面調查,這類所謂的貿易壁壘調查結果不會被WTO接受、也在國際上站不住腳,只是試圖用貿易來影響我國政治。
楊明憲指出,貿易的正常往來對兩國都有利,兩岸的農產品貿易應走向互存共榮,背後也都有運作模式跟商業規則,如果片面跳脫規則,不利兩岸長久的發展以及彼此利益的保障。
跳過中央防檢疫 地方逕行輸中沒保障
另中國今年聯合我國部分地方政府,刻意跳過中央防檢疫機制,談判被禁的水果品項如鳳梨釋迦重新輸中;楊明憲質疑,兩岸都有動植物防檢疫平台機制,應尊重規則並回到平台處理,這類跳過中央的措施事實上充滿爭議。
有熟悉地方與農產品運銷的不具名人士表示,從ECFA簽訂後,台灣農產品輸出中國都是透過在台紅色買辦,現在類似由地方出面和中國洽談的方式,還是紅色買辦,都是換湯不換藥,且農產品買辦許多是地方政治勢力頭人。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