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財經週報-時事求是〉支付競爭

2023/12/11 05:30

各種支付工具推陳出新,信用卡仍是一般消費者歡迎的支付工具。但隨著支付方式的演變,銀行成本提高,也為備戰監理新制,不得不清呆卡。(資料照)各種支付工具推陳出新,信用卡仍是一般消費者歡迎的支付工具。但隨著支付方式的演變,銀行成本提高,也為備戰監理新制,不得不清呆卡。(資料照)

■魏錫賓

各種支付工具推陳出新,但悠遊付、一卡通等非銀行電子支付交易筆數雖快速增加,信用卡仍是受一般消費者歡迎的工具,二者隨外在環境的改變互有消長。銀行清理信用卡呆卡,既為備戰監理新制,卻也揭露了支付方式的演變現實。

根據中央銀行的統計資料,在2022年非現金支付工具中,以存款帳戶轉帳占絕大多數,占90%,金額約達195兆元,其次為支票的14.1兆元,而信用卡與帳戶直接扣款的支付方式,各約占1.7%,金額都近3.7兆元左右,非銀行電子支付金額占比則僅有0.1%。

以信用卡代替現金支付的比例雖不高,但與其他電子支付一樣,最廣為一般消費者使用。2022年存款轉帳支付近195兆元,可是筆數僅約9.3億筆,平均每筆金額達21萬元左右,而信用卡簽帳筆數則有20餘億筆,平均每筆金額約1,530元,非銀行電子支付也有約25億筆,平均每筆金額更低,不到110元。

電子支付交易筆數高,但金額低,而且並非一路成長。2020年肺炎疫情開始擴散全球時,台灣交易筆數雖達31億餘筆,但隔年減至23億餘筆;信用卡則從約15億成長至19億,再到2022年的22億筆。疫情隔離與遠距生活顯然影響了支付工具的使用。

面對電子支付的競爭,信用卡挾著使用習慣、基礎設施的完整,受衝擊程度低於預期,正常持卡總數今年還一度超過6千萬張,且每日以信用卡簽帳的交易筆數達600多萬筆。

根據金管會銀行局統計,信用卡1991年流通卡數不到1百萬張,1998年就超過1千萬張,而簽帳金額則在1994年突破新台幣1千億元,10年後增至10倍達1兆餘元,其後成長雖趨緩,但再10年,於2014年超過2兆元,在肺炎疫情前的2019年破3兆元,達3.2兆元,其後隨著疫情期間的消費受限,雖稍稍下降,但2022年已再增至約3.5兆元。非銀行電子支付雖成長迅速,可是支付金額超過1千億元後,能否有10年10倍的潛力仍待觀察。

信用卡發卡成本高,但發卡銀行除了能收集持卡人的消費資料、獲交易金額一定比例的分潤收入外,還能收取較一般放款為高的循環信用利息;不過,收益結構也隨環境而改變,信用卡簽帳金額雖持續走高,但循環信用餘額增幅卻早就走緩,甚至有一段期間持續下降。

從銀行局的統計資料可以發現,循環信用餘額在2005年曾接近5千億元,但2014年簽帳金額突破2兆元時,循環信用餘額僅有1千1百多億元,近10年來,簽帳金額還是成長,可是2023年9月的循環信用餘額,已只有約1千億元。不管市場利率走高或走低,消費者對信用的控管與利率敏率度都在提高。

隨著交易金額、便利性的不同,消費者對轉帳、信用卡及悠遊付、一卡通等非銀行電子支付各有所好,也因這些工具各有優勢,而組成綿密的支付網,未來可能進一步結構化,各占一定比例。銀行清呆卡,遲做應比不做好。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