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週報-時事求是〉下一站,CPTPP的未知

2023/07/31 05:30

2022年我國與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11國貿易2022年我國與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11國貿易

■魏錫賓

CPTPP(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因英國加入而跨出亞太,台灣若能順利加入CPTPP,將是2002年正式成為世貿組織(WTO)會員國後的重大經貿突破;只是若單就經濟層面而言,實質效益仍決定於國內企業的競爭能力。

加入國際組織實質效益 取決於國內企業競爭力

CPTPP的11個會員國在2018年3月8日正式簽署協議,並於超過半數會員國,包括澳洲、加拿大、日本、墨西哥、紐西蘭與新加坡等6國完成國內批准程序後,在2018年12月30日生效,其餘會員國後來陸續通過國內法規,在2023年7月12日全部生效。行政院經貿談判辦公室估計,CPTPP的11國經濟規模合計約占全球的13%。英國正式加入後,影響力更加擴大,而CPTPP內總人口也將近6億人。

沒有美國的CPTPP影響力雖受挫,但經濟力仍然舉足輕重。根據經濟部統計,我國與CPTPP現有會員國的貿易關係緊密且穩定成長。11個會員國2020年與我雙邊貿易約占我對外貿易總額的24.54%,所占比例且在過去幾年呈緩步上升趨勢。2023年1至6月,雙邊貿易合計約984億美元,已占我對外貿易總額的26.06%。

出口是台灣過去的重要經濟動能,歷年來常是帶動成長的關鍵,不過對CPTPP國家貿易仍有出入超之別,整體而言,且多呈逆差,2020年至2022年的逆差均在百億美元上下,主要是台灣對日、澳逆差較高,因前者有供應鏈上下游的傳統因素,後者則是原物料大國,企業的剛性需求不減。

任何的市場整合,即使整體來說均利大於弊,但對個別國家、產業或企業而言,整合後的利益分配不會平均,因此可以說有利有弊,結果是決定於競爭力的強弱。當市場因整合而擴大,將有利於優勢企業、產業的開疆闢土,開拓新天地;然而,在市場開放後,外來競爭會增加,若有強勢企業或產業壓境,部分競爭力較弱的國內企業即使只想要鞏固舊勢力,有時恐也力有未逮。

國發會2021年9月對立法院提出的專案報告,估計若未能加入CPTPP,因有對非會員國的排擠效應,台灣經濟成長率累計最多將減少0.56%,而若能加入,則因區內供應鏈更加完整等理由,經濟成長率累計最多可以增加2%;2021年12月行政院經貿談判辦公室等單位提出的報告,則估計分別是降低0.21%及提高1.6%。短期間內二個不同的估計結果,反映了經貿衝擊的難以預測。

區域經濟利益難測 競爭力決定贏家

多數經濟模型是由過去狀況計算經濟整合的排擠及貿易創造效應,推估出整體的經濟利益,不過,企業不會束手就擒,而會依現實條件安排生產、投資地點,因而改變了推估經濟表現的變數。

加入國際組織、簽署合作協議,對台灣有多重正面意義,但在經濟層面,有給有取,實質效益仍決定於回應策略的準確,與企業及官方等的各方面準備。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