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財經週報-時事求是〉 兩極印度

2023/06/05 05:30

印度人口接近14億3千萬,今年將超越中國,成為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而且GDP排名,站穩全世界第5名。但是缺乏基礎建設是商機的發掘,還是發展經濟隱憂,投資人看法兩極。圖為蘋果在印度分店。(法新社)

■魏錫賓

七零八落的車廂橫躺在鐵軌旁,令人觸目驚心的重大火車事故,上週五又在印度發生;然而,這個被聯合國人口基金(United Nations Population Fund)估計人口接近14億3千萬,今年將超越中國成為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卻有著令人驚嘆的高經濟成長率。兩極印度的複雜社會、文化,以及龐大的市場、似乎無窮的生產潛力,令國內企業決策者又愛又怕。

印度全球GDP排名 只會向前續衝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IMF)估計,2023年全球經濟規模可望超過105兆美元,印度僅落於美、中、日、德之後,以約3.7兆美元站穩第5名。世界銀行(World Bank)的統計資料庫亦顯示,2000年以後,印度經濟成長率只有4年低於4%,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發生時,也仍成長3.1%;20年來的唯一衰退,發生在肺炎疫情強襲全球的2020年,當年為負6.6%,不過,隔年即強彈8.7%。若高成長率的趨勢持續,未來幾年印度的全球GDP排名,只會繼續向前挺進。

在莫迪(Narendra Modi)於2014年繼任印度總理之後,外資持續湧入,世界銀行的資料顯示,除2017年外,每年的外來直接投資(FDI)均超過420億美元。台灣企業對印度市場及其龐大的生產潛力也頗為看好;可是根據投審會統計,從1952年至去年底止,核備國內企業對外投資總額超過1,800億美元,其中對印度的累積投資金額卻僅有12億餘美元,所占比例不及0.7%。比較特別的是,有超過三分之二約8億餘美元的對印投資,是在近5年提出申請。

在蘋果供應鏈移轉及美中貿易戰後,印度經貿參訪團絡繹於途,台商從設據點至落地設廠的消息確不少見,但近幾年對其投資雖增加,距離收割期卻仍遠,鎩羽而歸的案例,也時有所聞。從人口年齡結構、經濟成長狀況等客觀條件觀察,印度成長潛力豐厚,但社會組成、特殊文化、制度、並不突出的基礎建設,以及愈來愈嚴重的貧富差距,壓抑了部分企業的冒險動機;投資人對兩極印度,亦有兩極看法。

看好印度經濟前景,卻難穩定放心,是不少投資人的想法;不過,在美中貿易戰後、印度人口將超越中國之際,全球對其經濟期待更深。在中國經濟遇到逆流後,美國南加大商學院院長Geoffrey Garrett發表「印度不是下一個中國」的文章。他提出3點理由,一是印度人口年輕,生育率高,在2050年,中國人口已從高峰減至13億餘人,印度可能將增至17億以上;二是中國以大規模的投資,強調基礎建設及製造業的發展而成為世界工廠,但印度數位化能力強;三是中國一黨專政,而印度民主深具活力。

缺乏基礎建設 是商機或是阻礙?

缺乏基礎建設雖是發展經濟的隱憂,但Geoffrey Garrett認為是印度的機會,因為在數位建設鞏固之後,可依循大量投資、改善基礎建設、促進經濟成長的模式,繼續維持一段時間的成長。

二十世紀以來,死亡人數排名在前的火車事故,有多件發生在印度,應該不會沒有理由。建設不足,等待補足的過程,雖是商機的發掘,也可能是經濟擴張的阻礙;可以樂觀,也可以悲觀,從不同的角度觀察,會得到兩極的答案。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財經】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