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所得稅報稅與節稅的考慮,可能影響投資人的股市投資規劃。(資料照)
■魏錫賓
雖然很多人認同「有所得就要課稅」,但有些所得依法不必課稅;以股票投資來說,股利要課所得稅,而資本利得就不需要。在投資人申報綜合所得稅的時刻,對是否課稅會特別有感,甚至可能影響股市的投資規劃。
投資股票可以領得股利或是藉股價上升獲利。自1990年1月1日起,證券交易所得再度停止課徵所得稅,亦即在股價上漲時賣出股票的獲利,不必納入所得稅課徵,而證券交易損失也不得從所得額中減除,「輸贏自負」。有些高所得者適用稅率較高,可能就在除息前先賣出股票;不過不少長期投資者、定期定額投資人還是希望每年定期領取股利。
長期定期定額投資人增多
根據證交所統計,在肺炎疫情之前的2020年12月,定期定額交易戶數最高的ETF元大台灣50有64,000餘戶,個股最高的台積電(2330)則不到4萬戶;2023年3月定期定額交易戶數前三大ETF都超過15萬戶,包括元大台灣50(0050)、元大高股息(0056)及國泰永續高股息(00878),而個股交易戶數前10名,則均超過1萬戶,其中金控有6檔,而交易戶數最高者為台積電(2330)60,585戶。定期定額的長期投資戶數愈來愈多,並選擇配息穩定的投資標的。
領得的股利需要納稅,目前有2種計算方式,一是選擇與其他所得合併計稅,可享8.5%的抵減稅額,譬如2023年綜所稅淨額若低於56萬元,則適用最低5%的課稅級距,獲配之股利收入隨綜所稅按5%計算所得稅,但因適用8.5%的抵減稅額,可以有3.5%的抵減稅額差額,稅額抵減上限8萬元;另一種適合高所得、稅率較高者,可選擇股利與其他所得分離計稅,單獨課稅28%。
股市大戶股利所得稅多且採分離計稅
過去幾年股利所得總數多超過7,000億元,根據財政部統計,2018年由此徵得的股利所得稅就超過650億元,其中近9成來自按28%分開計稅所繳納;而所得淨額1,000萬元以上者繳交的股利所得稅接近250億元,其中近170億元來自分開計稅。2020年選擇按28%分開計稅之股利所得約有2,000億元,因此而來的應納稅額也超過500億元。股市大戶多數選擇分離計稅,投資時或將避稅納入考量,但仍是股利所得稅的主要繳交者。
從1988年迄今30餘年,股市表現相對較差的月份是5月繳稅月,以及6至9月除權息的熱門月份;股價漲跌受經濟金融環境的變動與預期影響,變數萬千,不一定跟稅賦有關,不過,股利與資本利得的計稅差異大,受所得高低等諸多因素影響,就個人而言,在投資時思考稅的問題,也是理所當然。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