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央行總裁貝利(路透檔案照)
◎歐陽書劍
雖然英國二月物價仍較前一年同期上漲達十.四%,通膨遠較美國激烈,但英國央行三月仍與美國聯準會一樣僅升息一碼,而且九位貨幣政策的委員中,有二人偏好不調整利率,希望維持在四%。為何有如此鴿派的決定?除了全球通膨似有降溫跡象外,英國央行總裁貝利(Andrew Bailey)以較為理論的方式說明了原因。
貝利(Andrew Bailey)上週在倫敦政經學院演講,說明英國央行決策的考量,以及供給面的重要性。與許多中央銀行家一樣,他再次強調,貨幣政策無法改變供給,只能引導需求面向供給靠攏,以求在合理的價格達成供需的均衡;供給的水準,則會影響政策利率的設定。
貝利指出貨幣政策確能左右短期的資產價格與失、就業狀況,並藉由產生超額的需求或供給,使產業部門內有不均衡的情況;不過,長期而言,經濟是由實質因素與結構性政策所決定,而非貨幣政策。可以說,長期經濟活動是由供給驅動;貨幣政策雖能藉由維持穩定的低通膨,創造經濟成長的條件,但是成長的路徑是由科技進展、投資創新,以及技能與人口趨勢走出來的。經濟結構與實質所得的分配,也都不是貨幣政策的範疇。
真正的市場均衡利率由短期資金供需決定,會因外在因素而改變,不過,總是會在長期均衡利率的上下波動。貝利認為,二十年來,因為生產力成長減緩,企業擴產的誘因降低,而減少了資金需求,另外,人口老化嚴重,會增加存款養老,使整體儲蓄率提高,資金更為充裕;在一減一增之間,均衡利率因此長期持續走低,在英國及其他國家都能見到此一現象。這些結構性的外在因素不易扭轉,因此,預期利率維持在低檔並非不合理;即使物價上漲率驚人,我們為了抗通膨而提高利率,但利率不必然要回到數十年之前的最高點。
可是貝利也認同科技可能會跳躍式的進步,且生產力或許會緊跟著極速前進,若如,長期均衡利率當然就要跟著向上。然而,他也舉了ChatGPT回答長期利率的預測:經濟發展與政策決定對經濟有不可測且複雜的影響,非常難以完全預測到準確的結果。
雖然席捲全球的肺炎疫情加速了生活型態的改變,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助漲能源與食物,使通膨猛烈襲來;但英國央行認為物價雖非沒有加速上漲的風險,但通膨長期走低的因素並未改變:生產力未見快速拉升、人口老化只見日益嚴重。貨幣政策在長期具有中立性,但長期供給的變動,會影響均衡的利率水準,也會改變貨幣政策的決策。
結論是什麼?只能說不確定性依然貫穿經濟決策的過程。如果雞蛋的產量與價格都預測不到,我們應該要能夠接受這樣的模糊答案,同時認同AI或許不會讓思考更為簡單,且不合理的上漲,終會下跌。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