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劍集》金融業與央行的決策

2023/03/22 05:30

美國矽谷銀行(SVB)的資產中,投資占比接近六成,持有債券金額高,且存款客戶過度集中,以致在虧損等負面訊息曝光後,走向倒閉被主管機關接管的命運。(路透)美國矽谷銀行(SVB)的資產中,投資占比接近六成,持有債券金額高,且存款客戶過度集中,以致在虧損等負面訊息曝光後,走向倒閉被主管機關接管的命運。(路透)

◎歐陽書劍

危機經常來無影,但有時候也像「預知死亡紀事」,有如編排好劇情,再一步步往命運深淵推進。金融海嘯時複雜的結構債與最近看似無害的美國公債,都因價格貶落,阻塞了過度持有之金融機構的信用與流動性,且兩次都在持續升息後發生;回頭看,管理階層反應的快慢,決定的不僅是獲利的多寡,更是存與亡的機會。

中央銀行升息的目的是為壓制通膨,其過程之一就是藉由冷卻經濟,讓需求下降,使物價減少繼續往上攀爬的理由,這也造成了當然的副作用:在緊縮貨幣的同時,也束縛了經濟規模擴張的動能。當美國聯準會調高政策利率,並釋出之前量化寬鬆時增持的債券,可以預見債券價格將會下降,且有景氣被澆冷水的後果。

二○二二年美國帶頭激烈升息,使債券價格大幅走低,在台灣造成壽險業的淨值危機;不過,當初金融業的反應,其實各有不同。二○二一年末,在歐美物價漲勢確立後,有部分業者就先調整債券持有的期限結構,將長債換為短債,降低利率波動的風險;這些企業在利率走高的過程中,陣痛有之,經營安全卻無虞。

嚴格地說,升息不是問題;當央行為了抑制通膨,調高利率只是必然的手段,不僅是經濟教科書的ABC,且在每次景氣循環的過程中都能見到。金融業持有公債也不是問題;公債違約機率低,一般來說,流動性也相對高,在計算資本適足率時,應計提的資本也低。不過,在特殊的時刻,組合起來卻成為問題;銀行在利率走高前持有過多的公債,一旦需要資金,初時為了避免損失不願出脫,後來可能形成流動性危機,且最終還是被迫賣出,不僅造成嚴重虧損,且信用盡失。

一年多來,中央銀行家們先誤判了通膨的走勢,而金融業再誤判了央行的誤判。美債價格直落,保險業雖有淨值危機,但只要信譽仍在,因資金來源多為長期,相對有緩衝空間;央行的外匯存底雖大部分持有國外公債,但常只在阻貶本國貨幣時釋出外幣,只要匯市無激烈振盪,與壽險業一樣較不擔心債券價格的短期波動。可是一般銀行的資金來源多為短期,自主控制力較弱,投資、放款時更要思考如何配合資金需求。

在美國矽谷銀行(SVB)的資產中,投資占比接近六成,持有債券金額既高,且存款客戶過度集中;因資產負債表錯配,以致在虧損等負面訊息曝光後,已經不穩定的存款更大量流失,終致無力支應,而走向倒閉被主管機關接管的命運。

在面對物價高漲時,央行不得不提高利率,但並非央行對金融亂象毫無責任,對通膨反應太慢,以致升息速度太快,就是缺失;而金融業的管理決策,未追上利率等經濟環境的變化,亦是。

金融穩定與貨幣政策的衝突,在金融海嘯後,就是中央銀行家們需要解決的重要課題,這一次,只是換個方向來讓大家傷腦筋。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