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書劍集》不太意外的物價波動

2023/02/15 05:30

美聯社資料照。

美國物價增幅從去年六月高點落下後,大概以與上漲相似的速度下滑;但昨日公布的上個月物價年增率,即使有基期優勢,卻與前一月近似,改變不大。數據或許令人失望,卻非難以想像,且歐洲的情況,更加複雜。

若不計近二年狂飆的物價,美國過去三十年中,僅有三個月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超過五%。若畫成曲線圖,可以發現美國物價增幅約從二○二一年三月後陡增,並經歷超過一年的時間,在二○二二年六月達到九.一%,形成最高的山頭後下滑;CPI年增率在二○二三年一月減至六.四%。

隨著能源、商品價格下跌,大眾的通膨預期更早就到頂點,在二○二二年三月後即開始降低,密西根大學最近的消費者調查結果,預期一年後物價增幅僅約為四%;然而,美國勞動市場依然緊俏,失業率已持續降至二○二三年一月的三.四%,創下一九五一年後的最低值,而勞動參與率的回升卻趨緩,尚未恢復疫情前的水準。

美國疫情緩和後新增職缺增多,尋找工作的人卻未明顯提高,使得薪資加速上漲,私人企業的每小時薪資年增率雖已從最高點下滑,但在二○二三年一月仍達四.四%,幾乎是二○○九年至疫情前二○一九年平均值的二倍。薪資成本高漲,對人力密集的服務業形成壓力,也成通膨能否迅速穩定的隱憂。

歐洲的情況與美國不同。歐元區各國的經濟成長強弱不一,去年有GDP成長超過十%的愛爾蘭,也有在衰退邊緣的東歐國家;而歐元區組成後,歐洲央行於一九九八年成立,其後物價均維持著相當穩定的軌跡,在此波物價大漲之前,過去各月份的消費者物價年增率僅在二○○八年曾超過四%,在二○二一年八月之前,幾乎都在三%以下波動。

一向相對鴿派的ECB總裁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關切就業、經濟,一直不希望藉由緊縮貨幣政策壓抑物價;因此,二○一九年底從國際貨幣基金(IMF)轉任ECB總裁後,一直將政策利率維持在歐洲央行設立後的最低點,面對疫情後的物價不穩定,均按兵不動,到二○二二年七月底才升息二碼;當時美國已連續四次調高政策利率共九碼。

通膨的壓力造成的傷害比想像大,逼得較慢升息的ECB在去年下半年加快升息,迄今年二月,共已再調高二.五個百分點;去年底歐元區有二個月物價漲幅逾十%,更逼著ECB高張鷹派旗幟。

貨幣政策的效果需要時間發酵,各國央行在應付通膨時,因此都有制敵機先的壓力。美國的二○二三年一月物價指數增幅,僅較前一個月的數值減少○.一個百分點,服務價格並未受到壓制;有美國為鑑,物價顯然還需時間走跌,正與更高通膨搏鬥,又要兼顧會員國經濟的ECB,壓力將會更大。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財經】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