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設備製造商艾司摩爾(ASML)宣布在台最大投資案。(路透)
美國總統拜登8月簽署「晶片和科學法案」,將對美國半導體生產及研究提供527億美元補貼,同時提供約240億美元租稅減免。台灣政府上週則拍板「產創條例」第10條之2修正草案,對於技術創新且居國際供應鏈關鍵地位者,提供研發費用抵減25%等租稅優惠,被稱為「台版晶片法」;儘管部分人士批評「錦上添花」,但業界多持正面看法,認為有利產業發展。
不過,由於美、日、韓、歐等陸續提出半導體產業戰略,加上地緣政治風險升高,近來半導體供應鏈「去台化」的論調甚囂塵上;原本半導體設備製造商艾司摩爾(ASML)宣布在台最大投資案,加上「台版晶片法」預計明年上路,外界似乎吃了定心丸;但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日前表示,台積電3奈米廠可能前進美國後,「去台化」的疑慮再度升高。
然而,台積電雖然赴美設廠,同時也擴大在地投資,包括3奈米廠已在台南試量產,2奈米廠在新竹整地中,1奈米廠可能落腳龍潭等,最先進製程都根留台灣。何況,台灣半導體產業多年發展下來,產業聚落成形、群聚效應很強,加上技術、人才等優勢,即使各國積極發展半導體產業,提供補貼、減稅等獎勵,台灣的競爭優勢仍在,「去台化」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很不容易,可說是個「假議題」。
事實上,業界應該關注的是「去中化」,除了「美版晶片法」之外,美國商務部10月宣布晶片出口管制,美國企業除非獲得政府許可,不得出口先進晶片和製造設備至中國,運用美國技術在他國製造的晶片也受規範。美國對中國發起「晶片鎖喉戰」,加上中國政經風險飆升,經商環境愈發險惡、經濟逐漸走下坡,供應鏈「去中化」已是不可逆趨勢。(鄭琪芳)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