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書劍集》解除保險的信任危機

2022/05/18 05:30

金管會。(資料照)

●歐陽書劍

過去幾週來,因疫情與防疫政策的變動,影響防疫保單的理賠,使得主管機關、產險業者、業務員與保戶間,陷入彼此的信任危機中;在全球慢慢走出疫情的衝擊時,國內保險產業反而處於對立的困境裡。在不確定的年代,特別需要有確定的依靠;解決的方法,要由信任的重建開始。

在武肺疫情發展之初,二○二○年三月,美股道瓊工業指數偶有單日波動二千點、逾十%的漲跌幅,與不知將如何演變的肺炎疫情,同樣令人感到震撼。疫情後來向國際擴散更速,二年多來股市震盪依然激烈,不過,金融市場隨疫情驟變的現象,雖一度重挫實體經濟,現在直接的衝擊正逐漸降低。

在金融業陷於不確定的慌亂時,國際貨幣基金(IMF)從二○二○年四月至二○二二年三月發表了一系列有關新冠病毒對經濟之影響的文章,希望在模糊、多變的環境中,提供會員國應對疫情衝擊的方法,其中在二○二○年五月就有一篇針對保險業在新冠病毒衝擊下的監理建議。

IMF當時認為,疫情雖可能導致人身傷亡增加,但因防疫封城,部分疾病散播可能減緩、非急症的診療或會降低,而因經濟活動與個人行動的凍結,車險理賠等也有減少的機會;因此,在理賠部分,不一定會大幅增加。然而,保險業握有規模龐大資產,一旦金融市場遭遇壓力,可能使業者損失擴大,更應留意資產面的管理。

後來全球金融市場的表現出乎意料地好,過去二年台灣保險業投資獲利均頗為豐厚;不過,IMF的文章,還是有一些話值得好好思考,包括:「大眾對保險公司與監理機關的信任是減緩任何保險業衝擊的關鍵」;主管機關可以在極端市場環境下,暫時放寬監理空間,但不能永久性地降低監理標準;保險公司在面臨危機時,可能會為了維持流動性而拋售資產,而其所持較多者又是公債、大型企業公司債等,進一步壓低了這些商品價格,將發生其他保險公司、金融機構或投資人也受害的連鎖反應,監理機關應盡量防止這一現象發生。

國內防疫險對隔離、確診的理賠條件與金額,均有明確規定,而隔離與確診的定義,也並非無法釐清,不管是那一方,「該怎麼辦,就怎麼辦」應是最佳解,這應也是金管會的基調,但商業行為多有約定俗成的方式,部分交易若未在法所規範之內,恐也要有例外處理的空間。更重要的是,IMF在該篇文章結語中提到,當整個產業面臨嚴重的流動性壓力時,主管機關必須維持市場秩序,避免系統性風險發生,這樣才能使所有保戶獲得最大的益處。

信任不易在短期建立,也只能經由接觸、對話與溝通逐漸形成;在衝突中即使達成共識,恐怕連信任的影子,也不會現蹤。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財經】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