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官方看法/投資避險 築防火牆

2007/08/31 06:00

記者梁世煌/專題報導

次級房貸風暴由美國向全球金融市場蔓延,但據了解,針對國內金融機構所受影響不大,將不影響金管會原先鼓勵業者推出證券化商品的態度,然而,依央行統計,國內衍生性金融商品交易量高達八兆元,次貸風暴未完全平息,金融機構後續損失是否會因信心危機而持續擴大,主管機關對重新審視監理課題,應是責無旁貸。

根據金管會統計,國內銀行及壽險兩大金融體系,這次在次貸風暴的曝險部位約750億元左右,估計兩者合計損失應在十餘億元;不過,銀行業者表示,這個損失數字均是已認列的部分,有的金融機構手上抱了一堆次貸相關金融商品,卻硬撐著不認賠出場。因此,業者估計實際損失應該不僅止於此。

金管會官員認為,次貸風暴其實罪不在於次級房貸,其實是業者沒有建立有效的防火牆,加上過度依賴信評公司的評等,盲目跟進投資相關衍生性金融商品,等到事發,才發現抱了滿手地雷,想不出事都難。

根據央行統計顯示,國內銀行的衍生性金融商品交易量,由1998年的不到一兆元,一路擴大到今年6月的8兆3,258億元,不到十年間,規模擴大了不止十倍,這個數字還不包括壽險公司投入交易部分。

事實上,國內企業並不是沒有吃過衍生性金融商品的虧。2005年上櫃公司大騰、宇詮,就因為投資衍生性金融商品失利,爆發財務危機;櫃買中心當時也篩選出投資衍生性金融商品的上櫃公司多達130餘家。

該事件不僅讓金管會要求上市櫃公司,必須就投資衍生性金融商品的資訊予以充分揭露,也注意到銀行投資這類市場所冒的風險,不亞於上市櫃公司。

因此,同年修訂了「銀行辦理衍生性金融商品業務應注意事項」,明訂銀行業者不得利用金融衍生性商品遞延、隱藏損失或虛報、提前認列收入,幫助客戶粉飾或操縱財務報表行為;還要銀行在交易契約及網站提供利率及部位價值資訊,協助客戶做出正確投資決策,維護交易公平性。

目前國內對銀行投資衍生性金融商品的規範,僅有上述法規依據,對金管會是否應藉這次次貸風暴,加強金融機構投資衍生性金融商品的監理,外界正反意見均有。

對此,金管會副主委張秀蓮認為,金融監理機關不宜抱著「父母心態」來管理業者,因為這終究不是治本之道;反映金管會不會過度干預市場的態度。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財經】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