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青紅燈》所謂「痛苦指數」

2022/04/20 05:30

今年痛苦指數估計將超過6%,行政院發言人羅秉成(圖中)說,政府會持續進行物價穩定措施,另外也透過補助方式,盼減輕中低收入戶、脆弱族群等生活負擔,度過這波難關。(資料照)今年痛苦指數估計將超過6%,行政院發言人羅秉成(圖中)說,政府會持續進行物價穩定措施,另外也透過補助方式,盼減輕中低收入戶、脆弱族群等生活負擔,度過這波難關。(資料照)

■鄭琪芳

最近「痛苦指數」再度被提起,行政院主計長朱澤民預估今年CPI年增率約2.48%、失業率約3.6%,兩者相加「痛苦指數」將破6%,為2013年以來新高。過去10多年來,除2008年及2012年兩次油電雙漲推升CPI漲幅至3.52%及1.93%外,我國CPI多在1%上下、甚至微幅走跌,物價相對穩定;但近來國內物價高漲,3月CPI已飆破3%,因此「痛苦指數」引起關注。

「痛苦指數」(Misery index)一詞,最早由經濟學家Arthur Okun提出,將「通膨率」及「失業率」相加,稱之「痛苦指數」。1980年美國前總統雷根競選時,為凸顯物價高漲及失業率攀升情形,於演講提及「痛苦指數」,因當時發生二次石油危機,導致全球物價飆漲,民眾對此相當有感。

然而,「痛苦指數」並非嚴謹指標,因為CPI並非愈低愈好,溫和通膨有助於帶動經濟成長;反倒CPI若負成長,進而出現通貨緊縮,將造成經濟停滯不前,通縮若陷入惡性循環,對經濟負面衝擊遠大於物價上漲。例如,2009年CPI年增率-0.87%,痛苦指數由2008年7.66%降至4.98%,但當年經濟成長率-1.61%、創史上最低,失業率達5.85%、創史上最高,民眾的痛苦則明顯加重。

事實上,「通膨率」與「失業率」雙高的情況,又稱「停滯性通膨」(stagflation),近來輸入型通膨來勢洶洶,推升國內物價高漲,但國內失業率穩定,且今年經濟成長率應可「保4」,並未陷入停滯性通膨。儘管如此,由於台灣薪資成長緩慢,物價上漲會影響購買力,因此民眾對物價上漲相當敏感,高物價及高房價引發的民怨,政府不可小覷。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