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財經週報-時事求是〉金融業的藍海

2022/01/24 05:30

中東歐與我貿易金額均排在30名之外,因此競爭者少,不一定是藍海。金融業應該思考以差異化創造優勢,是從紅海脫困的絕佳策略。(法新社)中東歐與我貿易金額均排在30名之外,因此競爭者少,不一定是藍海。金融業應該思考以差異化創造優勢,是從紅海脫困的絕佳策略。(法新社)

■魏錫賓

美中貿易戰及肺炎疫情加速供應鏈重組與市場的轉換,傳統經營條件下的舒適圈不再,企業紛紛挖掘新的成長機會;而在各國外交合縱連橫後,也造就新的商業發展空間,勾引著金融業者的雄心壯志。只是,向無人處尋覓市場,或許可以獨享成功的喜悅,卻也可能一無所有;金融業者需有更多想像,才能將中、東歐視為新藍海。

中東歐新藍海 金融業需有更多想像

我國金融業獲利在2021年雖再創新高,向兆元邁進;不過,單純投資獲利占比甚高,至於銀行海外據點的業績,雖止跌強勁反彈,但獲利與否,都與當地金融環境及台商活躍情形有關。我國與中東歐關係日佳,可是過去業者未布局中、東歐市場,是受雙邊經貿往來較少的大環境影響。

2021年台灣貿易總額8,275億美元,其中出口金額4,465億美元、進口金額3,810億美元,主要貿易對手國為中、美、日韓、東南亞與西歐國家;中、東歐國家均排在30名之外,其中與我貿易金額最多的波蘭,雙邊貿易不到17億美元,僅占我國對外貿易約0.2%。

若從雙邊投資比較金融業觸角新至的中、東歐,與過去6年來政策強打的新南向。根據投審會統計,截至2021年底,我國企業核備對新南向國家直接投資累計約470億美元,其中有180億美元左右為近6年的投資,而新南向國家直接投資我國累計則約149億美元;雙邊往來雖受政策鼓舞,但也有得自傳統交情積蓄的能量。相對地,我國企業前進中、東歐國家的件數與金額均相當有限,較高者也僅數百萬美元。

沒有競爭者 中東歐不一定就是藍海

在現有的紅海市場,當競爭者愈來愈多,就必須打敗其他對手,才能占有一席之地,而低成本的殺價競爭結果,常形成血流成河的共同困境。藍海策略強調創造市場、發掘未被發現的市場,在比較少人注意的地方,藉由開拓新的空間,發展新業務,而非與競爭者爭奪現有市場。策略深度高下立判,但並非總如人意。

國內銀行家數過多,一直是部分金融業者心中之痛,逼得他們只能正面廝殺搶奪市場;不過,即使在如此擁擠的市場中,銀行家們還是經常能創造出新的營收及更高的獲利紀錄,並因競爭激烈,而開發出新的商業經營模式。相對地,沒有競爭者的地方,不一定就是企業的藍海;廠商未進入的市場,或許是因為尚未形成市場的條件,對金融業者而言,過去的中、東歐,就有幾分類似境況。

當然,供應鏈會調整,市場也會轉移,外在環境並非一成不變。6年來,我國企業與新南向國家在政策帶動下往來更加密切,新增投資與貿易數量大增,金融業前往設點已甚為理所當然;如果我國與中、東歐國家經濟往來能隨外交關係繼續升溫,或許市場擴增也能夠水到渠成。

差異化創造優勢 紅海脫困絕佳策略

競爭者愈少,海愈藍,也會更為寂寥;金融業的藍海,不一定遠在天邊。思考以差異化創造優勢,經常是從紅海脫困的絕佳策略。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