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課徵碳稅,2026年元旦正式實施,預估每噸碳排將收費超過新台幣2000元。(歐新社)
記者陳永吉/專題報導
「光一個人每年放屁就有8噸,這也是溫室氣體。」一場論壇,一位工研院院士在台上講出這句話,台下觀眾面面相覷,工研院院長劉文雄出來打圓場,工研院有研發一項產品給牛羊吃,可以減少他們的排氣量…。
這場論壇專注於減碳議題,與會院士對於2050年淨零碳排目標感到憂心忡忡。事實上,減碳議題從今年初就開始發酵,只是很多人、很多企業都搞不清楚這是怎麼回事。
歐盟將課徵碳稅 44家上市公司受影響
尤其歐盟課徵碳稅於2023年元旦生效,保留3年過渡期、到2026年元旦正式實施,預估每噸碳排將收費超過新台幣2,000元。對於外銷歐盟的廠商,無疑增加新的費用。
根據上個月初證交所總經理簡立忠在一場專題演講中揭露,證交所私下做了一份問卷調查,針對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可能之影響,尤其歐盟未來將對鋼鐵、水泥、鋁、肥料、電力等產業課徵碳關稅,台灣相關產業的上市公司共139家,調查歐盟可能課徵進口碳稅有影響者44家,這44家公司出口歐盟的營收約295億元(以2020年營收為計算基礎),占相關產業上市公司合併營收0.83%。
其中,鋼鐵業出口金額約138億元、佔295億元的46.7%,其次為橡膠業的76億元。不過多數公司自行評估對獲利的影響多數在5%以下,44家公司合計預估可能減少的營收金額為34.26億元、可能增加的成本費用為5.6億元。
47%企業︰碳費百元最合理
看似影響不大,但這僅是歐盟2026年開始課徵碳關稅的影響,目前全球已有已有135個國家宣示或規劃2050或2060年達到碳中和目標。總統蔡英文也在今年世界地球日宣示,開始評估及規畫台灣2050年達到淨零目標的可能路徑,因此政府日前預告修正的「氣候變遷因應法」,將納入「2050年淨零排放」的目標,所以對國內業者而言,影響是全面且長遠的,現在不規畫開始做,以後競爭力將明顯落後。
根據國內工總針對其會員所發的372份有效問卷,調查對象包括15大類型產業類別,並涵蓋6大高耗能產業(水泥、造紙、鋼鐵、紡織、石化、電機電子/半導體),仍有約4成企業不了解政府2050年要達到淨零目標;73%的填答企業肯定課徵「碳費」具有實質減碳效果,47%的填答企業認為碳費為每噸新台幣100元最為合理。惟多數製造業認為「碳交易」才是產業降低碳排的最佳方式,並搭配總量管制推動。
此外,受訪產業有高達83%的比例認為政府應「從能源結構著手,推動潔淨能源及儲能設施」著手推動碳中和,也有81%的比例認為政府應「協助產業盤點碳足跡與綠色製程」,從潔淨能源與綠色製程兩大方向相輔相成減少碳排放。
從近期多位大老級人物不約而同針對減碳議題發表看法可得知,企業對淨零碳排一事相當關切。如鴻海(2317)創辦人郭台銘認為,台灣在能源政策上須正視清潔能源充足供應的問題;華碩(2357)董事長施崇棠也說,如果歐盟對筆電徵收碳關稅,華碩一年將增加約新台幣9.4億元費用,目標台灣營運在2030年達成100%使用再生能源。
事實上,由於國際大廠紛紛要求供應鏈需跟進達到淨零碳排,台積電(2330)今年9月宣布已承諾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台達電也承諾全球所有據點於2030年達成100%使用再生電力及碳中和的目標。
台積電承諾 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
這個減碳、淨零的議題,沒有人是局外人,企業有責任,民眾也責無旁貸,我們需要把借來揮霍的地球,復原後還給下一代。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