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財經週報-人物專訪〉金融研訓院院長黃崇哲︰培養國際人才 提升金融生產力

2021/12/13 05:30

黃崇哲受訪時表示,台灣金融業除了引進國外人才,自己培養更為重要。
(記者靳昌玲攝)黃崇哲受訪時表示,台灣金融業除了引進國外人才,自己培養更為重要。 (記者靳昌玲攝)

記者魏錫賓/專訪

黃崇哲表示,金融學院希望形成一個新的聚落,塑出新一代的發展方向。(記者靳昌玲攝)黃崇哲表示,金融學院希望形成一個新的聚落,塑出新一代的發展方向。(記者靳昌玲攝)

金融業就業人口超過百萬,獲利也將再創新高;不過,金融國際化的能力卻難突破,引進香港等國際人才計畫也沒有太大進展。參與台灣國際金融學院籌設的金融研訓院院長黃崇哲受訪指出,在回應未來科技的變化裡,我們的金融業有成長的泥土、有錢,但沒有人,一定要能自己培養人才;因此融進大學金融系所的國際金融學院明年開辦後,會邀請海外大型金融機構知名實務界講師,初期將發掘有潛力的副理級以上從業人員約200名,使金融業與在地、國際環境及新科技發展產生新的對話。

引進國外人才 不如自己培養更重要

黃崇哲表示,臺灣的金融業在今年有特別的意義,除了前三季稅前盈餘就已超過8,000億元,金融業的就業人口今年度剛好會破100萬,占人口比例約8.68%,是超前部署的最佳時刻;不過,喜訊中卻有隱憂,因為金融業產值僅是GDP的6.75%。相對地,新加坡金融業就業人口比例是5.6%,產值卻占GDP比重達15.7%。顯見金融勞動力的附加價值,有提升的必要與空間,若進一步深究原因,可以發現新加坡資產管理相當成熟,這應也是蔡英文總統希望我們能夠往亞洲籌資跟高階資產管理中心移動的原因。

要發展成國際或區域中心,必須有人才。人才可以由國際招募,但引進香港人才計畫並不成功,黃崇哲認為,「不僅是薪資問題」,台灣半導體業薪資相對較高,可是美國人來可能就留不住,還有就業條件及環境等因素;因此,台灣金融業除了引進國外人才,自己培養更為重要。

薪資遠不及香港 有些業務臺灣不能做

為什麼很難吸引國外既有的人才來到臺灣來?黃崇哲說,一個很大的原因是金融業薪資遠不及香港,若再考慮所得稅等因素,差距更大,另外是法令問題,香港等國際金融人才很多從事私人銀行、PE等業務,這些人來到臺灣,會覺得過去可以做的業務,為什麼來到臺灣都不能做;而我們為了保障消費者,對投信投顧等金融機構的設立條件、規模也相對較高,其他還有永久居留權等議題。這也是為何金融國際化喊了20年,進展不大。我們真的有自己培養人才的必要。

金融學院發展空間大 可形塑新發展方向

黃崇哲表示,蔡英文總統提出成立金融學院後,進度不若半導體學院,主要是因為半導體學院是台灣在接到許多國際訂單之後,為了降低學用落差而設,希望藉由台灣強大的半導體製造能量,協助學校本身已經有的人才訓練體制,來增加半導體人才的供給;金融學院想做的卻是我們國內金融業目前做不到或還沒做到的事情,例如總統提到的亞洲籌資跟資產管理中心,因此需要依賴國際上擁有實務經驗的講師。所以半導體學院可由學校主導,金融學院需要金融研訓院介入協助,媒合國際上的已有相關經驗的資產管理業者、投資銀行專家,跟政大、中山大學合作成立。

金融環境相對較嚴峻,但國際金融學院發展空間,也相對較大。黃崇哲指出, 金融學院除了培養金融人才,也希望讓學校的老師們的研究可以更貼近實務,使臺灣的學者能夠擺脫過去只在象牙塔中或者僅是理論模型的發表,而能跟國際的產品設計跟資產操作的實務合併,形成一個新的聚落,在這個過程中,就能慢慢形塑出我們新一代的發展方向。

創新一定會有風險 不能讓失敗阻礙改變

金融就業人口突破100萬,應如何強化附加價值?黃崇哲認為,金融業分成前台、中台跟後台,前台有關臨櫃、銷售,台灣大量的金融就業人口集中於這一部分,而包含了產品設計、風險控制及數據分析的中台,還不夠發達。大數據分析上雲端的服務、AI、區塊鏈等金融趨勢,都是可以拓展的部分,簡單地說,就是創新。

黃崇哲表示,創新一定會有風險,沒有風險不叫創新,因此需要觀念先改變。金融機構創新可能會提高成本,10件一定會有幾件失敗,但不能讓失敗阻礙了可能的改變;金管會的金融科技發展路徑圖中,也提出金融監理官的訓練,顯然金管會也知道,金融監理不能用既有的能量去管制。很可惜的是,我們公務機關運作似乎無法容忍太大的創新空間;若程式高手因為薪資太低、太僵化不到公務機關,就很難期待監理機關有能力監管因程式而產生的舞弊行為,而美國等國家大量借重外部機構來做相關的分析,台灣做得相當有限。

缺乏國際金融人才 新南向只能殺價競爭

黃崇哲指出,因為缺乏國際金融的營運跟管理人才,即使銀行到新南向國家,部分經營得不錯,但還是多受限於只做臺灣人的生意,導致用砍價的方式互相競爭,無法像花旗、星展等銀行賺專業財。他認為,「不管是金融科技或資產管理,台灣的需求都在,也有向外擴展的空間」。

雖然金融沙盒沒有很多成功案例,開放純網銀,也很辛苦;但台灣這2、3年來既有銀行網路快速精進,「金融不是夕陽產業,是隨著環境變化、有未來的產業」,黃崇哲強調,台灣的金融人才,若給他適當的武器,就可以做出成果,但是現在的管制規定或傳統想法,以賣別人的產品為主,有些產品不深入,資產管理偏重手續費收入,而非資產的應用,獲利最豐的業務掌握在別人手裡,非常可惜;希望法令與人才都能再蛻變。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