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財經週報-時事求是〉五倍券以後

2021/12/13 05:30

5月時進入三級警戒,百貨公司營業額僅196億元,到了10月,百貨公司營業額達469億元,可說大部分內需產業恢復成長。(資料照)

■魏錫賓

疫情調降至二級警戒、10月後又有五倍券促進消費,終使零售餐飲業度過最艱困時期;不過,激烈競爭的大環境改變不多,在政府救急後,能把握時間升級蛻變的業者,才能不怕病毒再變種。

5月進入三級警戒,部分行業直接受到重創,百貨公司當月營業額僅196億元,月減達44%,與2020年5月相較,衰退28.3%,6月營業額續減54.8%,金額壓縮至僅餘89億元,較前一年同期負成長高達64.7%;餐飲業的營業額也連續重挫,5、6月分別較2020年同期減少約20%、40%。

大部分內需產業已恢復成長

指揮中心在7月底調降疫情至二級警戒,相關零售業業績也開始反彈,並逐月成長;不過,一直到10月,百貨公司及餐飲業的營業額相較於前一年同期才終止連續5個月的負成長,百貨公司10月營業額達469億元、餐飲業則是676億元,分別年增0.7%、1.4%,二行業營收也比疫情前的2019年同期分別增加15.5%、4.6%。10月整體零售業營收年增率已達6.6%,也較2019年提高9.5%,可說大部分內需產業恢復成長。

截至12月9日止,商家兌領紙本五倍券金額巳近500億元,超過領券總金額的半數,這些消費轉化為零售、餐飲等業者的營收,在短短兩個月挹注了實質經濟可觀的活水。根據經濟部統計,2021年10月份零售業營業額為3,730億元,餐飲業營業額676億元,二者合計為4,406億元,若加計11月的營收,估計紙本及數位五倍券消費應占5%以上的比例。雖然出口帶動的經濟榮景依然持續,五倍券的現金替代比例難以估算,但至少應起了消費點火的作用。

從谷底翻身並不容易,內需業者終於度過最困難的時期,但因外在環境改變不多,要繼續成長,除了應付病毒外,還要有其他準備。根據經濟部11月出版的「批發、零售及餐飲業經營實況調查報告」,在零售業者經營的主要困境中,認同「價格競爭激烈,毛利偏低」占 57.5%、「勞動成本提高」45.1%、「電商搶食市場」33.9%;若與 109比較,以「人力資源短缺、流動率高」增加 3.2 個百分點最多。

該調查報告中呈現的餐飲業者面臨的困難稍有不同,被多數認同的前三項為「營業成本上升」、「食材成本波動大」及「人事成本過高」;另外占二成以上者依序為「租金成本高」、「同業間競爭激烈」、「人員流動率高」、「人力短缺」等。

五倍券僅能稍緩燃眉之急

病毒會持續尋找生存的空間,疫情將繼續有變化,這是不可測的部分;可是從經濟部的調查可以發現,即使沒有疫情發生,市場上的競爭只會愈來愈激烈。電商一定會搶食更多市場,而在少子化、老年化的人口結構下,人力短缺及人員流動率高等壓力,也不可能在短期有紓解的機會。政府的五倍券或有如及時雨,使部分陷入經營困境的商家暫續餘命,但也僅能稍緩燃眉之急。

五倍券#人力#

病毒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財經】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