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台北國際期貨線上論壇「後疫情時代期貨業未來發展趨勢與展望
」邀請國外內期貨實務專家分享未來看法。 (期貨公會提供)
國際交易所主流趨勢 延長交易時間 推小型合約
記者卓怡君/專題報導
2021台北國際期貨線上論壇「後疫情時代期貨業未來發展趨勢與展望」,專題演講由台灣、芝加哥、歐洲、馬來西亞4家期貨交易所分享因應疫情所採取的對策,與會實務專家一致指出,未來將持續推出新的產品(微小型、ESG、碳排放相關等),優化制度(跨國合作、延長交易時段、擴大盤後交易適用範圍等),並強化電子交易平台等,迎戰後疫情時代。
台灣期貨市場成交量創新高
台灣期貨交易所經理黃定容指出,疫情對經濟影響不確定攀升,帶動去年台灣期貨市場成交量創下新高,股票期貨交易量亦創新高,為了符合投資人避險需求,國際交易所主流趨勢包括延長商品交易時間、推出小型(微型)合約,由於散戶交易戶數增加,新開戶年齡層下降,未來持續推出小規模期貨商品,並研議增加夜盤適用商品。
芝加哥商業交易所(CME Group)亞洲區董事總經理Christopher Fix表示,亞太地區交易快速成長,隨著市場演進,商品型態改變,不斷推出新商品,像是ESG相關商品,與台灣期貨所合作更多衍生性商品,有助加速台灣交易市場國際化,未來將持續為台灣投資人提供更多新商品與解決方案。
歐洲期貨交易所(Eurex)副總裁洪湘雅認為,ESG商品是未來一大重點方向,交易機制也因應線上化,要有相對應發展;此外,客戶對交易策略與工具要求越來越精準,也針對各種因子進行編制,包括加值型、動能型、低波動率型等因子,提供特定族群避險和交易使用,讓亞洲投資人可在歐美交易時段進行避險。
馬來西亞衍生產品交易所(BMD)大中華區主任時天指出,疫情爆發快兩年,雖有一定控制,但對經濟影響仍巨大,BMD主力在棕櫚油衍生品交易,6月交易量創下新高,第3季也同步成長,目前正在準備發展大馬交易所遠程交易會員,年底推出T+1夜盤交易。
康和期貨總經理王文浩分享疫情居家辦公的各種挑戰,除了對外維持營運不中斷外,內部的交易、結算、風控、資安作業等也要保持正常作業。他建議期貨商平時要針對核心業務人員,做好異地辦公的訓練,避免公司因為疫情,面臨營運風險。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