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財經週報-電子支付〉電子支付飛速崛起 嗶經濟金流大戰蓄勢待發

2021/08/29 05:30

國內主要非現金支付方式比較

記者楊雅民/專題報導

只要手機「嗶」一下,便可儲值、轉帳、繳代收等,改寫傳統的金流模式,一場金流大戰已蓄勢待發。  (記者靳昌玲攝)

本土炎疫情爆發,帶動低接觸的電子支付飛速成長,加上電支條例整合電子支付和電子票證後,未來只要手機「嗶」一下,便可現金儲值、轉帳、繳代收、小額匯兌、買保險、信用貸款等,改寫傳統的金流模式,一場金流大戰已蓄勢待發。

根據統計,國內零售交易一年規模達9兆,台灣大宗消費仍以信用卡為主,去年信用卡簽帳金額約3.2兆元,電子支付不到600億元。後疫情時代低接觸支付將成未來趨勢,預期境內電子支付在零售市場仍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集中在零售業 電子支付有很大成長空間

目前台灣非現金支付的行動支付業者已達70多家,多數集中在零售業,消費者使用行動支付常見的場域也在超商、超市、量販店及網路商店,市場上常見的非現金支付有:信用卡、電子票證、電子支付、一般掃碼付、感應式行動支付。

由於政府帶頭發展「嗶經濟」,金管會將電子支付和電子票證條例合併,擴大電子支付機構業務範圍,電子支付可跨通路、跨業態、跨境支付,且開放電子支付機構小額匯兌、跨平台轉帳等微型銀行功能,政府並以租稅優惠和補助,鼓勵小商店和餐飲業者導入行動支付,讓消費者使用電子支付更便利。

電子支付交易金額 已超越電子票證

根據金管會統計,今年3月起,電子支付實質交易金額較去年同期倍增,首度超越電子票證交易金額,電子支付6月代理收付實質交易金額約70.8億元,電子票證6月消費金額約39.8億元,趨勢持續減少。

且電子支付總使用者人數已達1,389萬人、年增逾5成,全台平均每兩個人就有1人使用電子支付,且逐月成長;電子支付機構也呈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競爭態勢,年底全台將有約30家專營和兼營電子支付的機構。

隨著本土武漢肺炎疫情爆發,更加速電子支付市場飛速成長,電支業者皆積極藉由虛實整合,拓展線上和線下通路,街口支付便可用手機連結用戶的銀行帳戶繳交水電費、停車費和保費,儲值、轉帳、提領,同時與蝦皮購物之海外賣家合作,提供跨境電商付款。

統一超商則整合icash Pay、OPEN錢包、icash2.0等三大支付工具推出多元會員回饋活動,以賺點、兌點、互換3大模式擴散OPEN POINT點數變現金的實用性,以點數換超商鮮食、星巴克咖啡、eTag儲值金、高鐵TGo點數、共享乘車金、遊戲點數、旅遊票券、愛心捐點皆可通用。

跨業、跨通路整合 才有競爭優勢

金融業者表示,電子支付業者主要獲利來自手續費,隨著電子支付市場百家爭鳴,使用人數及交易金額擠進前3大的電支業者才有競爭優勢和獲利空間,電支業者勢得加速跨業、跨通路整合,同時佈局消費金融,打造微型銀行商機,才能黏住使用者。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財經】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