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書劍集》一年半載以後

2021/07/06 05:30

◎歐陽書劍

本報資料照。

當全球疫苗普遍施打,每日死亡案例不再增加,生活終要回到常態;但短暫急遽的災情,在經濟及心理面,都有先摧毀後重建的歷程,挑戰經常從回到新平衡才開始。

新冠病毒全球確診數已超過一億八千萬人,死亡人數近四百萬人,自從武肺疫情一年半前向各國擴散後,經歷兩次高峰,分別是二○二一年的一月中及四月底,全球每日新增確診人數都在七、八十萬,每日死亡超過萬人;即使世衛組織(WHO)統計至六月底的疫苗施打總數超過二十九億劑,迄今每日仍有數十萬新增病例。

社會不一定習慣與病毒共存,生活還是受到約束,可是經濟卻先適應新的趨勢。在疫情初起的嚴厲防堵期,各國供需均受壓抑,全球貿易、經濟成長率重挫,兩位數衰退罕見地出現在經濟金融機構的預測報告書中;然而,二○二○年下半年各國開始陸續復甦,且一樣速度驚人。

二○二一年第一季雖經歷第一次疫情高峰期,但全球貿易額較前一年同期成長十%,甚至高於疫前二○一九年第一季三%,經濟與疫情脫鉤不是一時現象,聯合國貿易暨發展會議(UNCTAD)預測二○二一年第二季全球貿易可達六.六兆美元,較前一年同期增加三十%以上,也高於二○一九年同期,第二波疫情高峰的衝擊力更見下滑。

受疫情影響的全球貿易,以一年的時間就恢復元氣,整體經濟也快速復甦,國際貨幣基金(IMF)四月預測今年全球經濟成長率達六%、美國六.四%,但上週再推高美國今年經濟成長率至七%。若將全球經濟表現與武肺確診病例數畫在同一張折線圖上,將可以發現二○二○年第二季以後,都是一條上升趨勢線。疫情若無法解除,不確定性會一直存在;不過,病毒對經濟影響力持續大減。

英格蘭銀行總裁貝利(Andrew Bailey)針對經濟受到衝擊如此短暫提出三點解釋,分別是新冠病毒不像戰爭或天然災害,經濟產能未受摧毀;人類適應力使疫情影響一波低於一波;貨幣政策及財政政策的迅速支持,扭轉需求不振的壓力。不過,更值得注意的是他提出的問題:因新冠病毒壓抑的反彈終會結束,未來的經濟將呈現何種面貌?對經濟有什麼意義?

對英國而言,若未出現新冠病毒,面對的是一個低經濟成長率、全球低利率,以及人口持續老化、生產力的成長速度降低等結構性因素的經濟環境。一年多來,我國經濟表現突出。主計總處六月初上修我國二○二○年成長率為三.一二%,並預測二○二一年經濟成長五.四六%,每人GDP將達到三萬二千餘美元,但我們應思考的問題,在疫情過後恐怕和英國相差不多。

一年半前病毒悄然掩至,或許要再一年半載,才能看出長期的勝利者。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財經】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