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財經週報-台灣2021年銀行論壇〉疫情加速數位化 銀行轉型以人性為基礎

2021/05/10 05:30

自由時報上週三舉辦「台灣2021年銀行論壇」,以「金融業的未來與銀行的數位轉型」為題,邀請產官學界領袖交換意見。(記者張嘉明攝)

記者魏錫賓、王孟倫、巫其倫/專題報導

自由時報上週三(5月5日)舉辦「台灣2021年銀行論壇」,以「金融業的未來與銀行的數位轉型」邀請產官學界領袖與會。總統蔡英文表示,台灣在金融應用及數位轉型層面,要用更普惠方式照顧到多樣使用者的需求;金管會主委黃天牧也強調,在科技與人性的互動中,誠信、同理心與關心,都不會被科技取代,銀行的本質沒有改變。

數位轉型是保持領先關鍵

自由時報總編輯鄒景雯表示,銀行業一向是台灣金融業的領頭羊,要從趨於穩定的結構中創新,尤其不容易。不過,面對科技業者的直接競爭,數位轉型已成為銀行業保持領先的關鍵。

黃天牧認為金融業的未來仍以信任立足,銀行的本質沒有改變,都要以誠信經營。金融機構的形貌可能會改變,提供金融服務的場域也許會不同,但本質都是基於民眾的信任,不論監理機關或金融從業人員都應理解,不要因數位化而把人性數位化了,「科技無足懼,可怕的是喪失人性與關心」。

針對金融科技發展及普惠金融,黃天牧直言,數位金融要回歸金融業的本性,就如同蔡總統所說的,數位金融的初衷是「服務民眾」、是for the peoples(為人民),不只是有錢人,是所有不同階層。

此外,黃天牧表示,數位金融時代來臨,金管會不只為金融業服務,同樣也替金融科技業者服務。從去年起,金管會啟動「單一窗口溝通平台」,若金融科技業者有事找經濟部或其他部會,透過這個平台,金管會會主動幫業者協調及解決問題。

傳統服務不會隨科技消失

銀行公會理事長及台灣銀行董事長呂桔誠表示,全球金融體系「機構化發展」已超過300年,台灣金融體系機構化也有120年。至今,多數銀行已重新定位為金融服務提供者,而不只是存提放款匯款等傳統架構,這些傳統服務仍有必需性,不會因為科技而消失,且隨科技演進。

他認同黃天牧的說法,銀行經營不僅依賴科技,還有人類智慧,金融交易尤需要應用智慧、甚至第六感判斷。銀行業務不僅依據科學辦理,過程充滿藝術的斟酌,也有道德、倫理及社會公益面向的考量,銀行業將擁抱科技,但不會只依賴機器。

呂桔誠指出,未來金融業將加速科技的應用,同時協助擴大普惠金融,以數位平台提供個人及中小企業服務,而因銀行掌握資金分配權,也將透過貸放、投資等資金分配,支持低碳經濟,幫助永續發展。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財經】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