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財經週報- 未來工作〉產業新趨勢 疫情催化未來工作

2021/01/25 05:30

受訪企業預期未來5年將增加與減少的工作機會

記者魏錫賓/專題報導

在自動化、數位化、智能化的過程中,新工作持續出現,舊工作一直消失,勞工必須適應環境的改變;而勞動市場不斷上演汰舊換新戲碼,可能使經濟有脫胎換骨後的成長,但於就業市場就像物競天擇,跟不上結構改變的工作者,就有被邊緣化的危機。當遠距的重要性增加,未來的工作更依賴科技,且智力重於體力的情況,遠勝於過去任何一段時間。台灣向ICT靠攏的產業方向,剛好迎合、搭配時代的發展。

跟不上新工作者 恐有邊緣化危機

肺炎疫情阻絕人與人的直接接觸,不進辦公室的遠距工作方式,在科技協助下更是水到渠成。30多年前就有在台灣的外商顧問公司不提供固定座位,而是進辦公室登記後安排一個空位辦公,現在更多公司探索各種可能性,聚在固定場所工作更顯老套,Google、蘋果等美國高科技公司考慮疫情過後仍讓部分遠距工作常態化,也有學者建議在休假、出勤辦公之外,每週另安排在家工作的時間,增加彈性與多樣性。

一些舊工作消失 自動化新工作興起

各式各樣的工作本就有不同形態,而科技發展與全球化更改變了工作樣貌。「未來的工作」至少有幾種意義,包括像什麼、是什麼,以及需要什麼。未來的工作像什麼?南加大教授John Boudreau於2016年在哈佛商業評論(HBR)發表文章歸納使工作改變的因素,包括更重分享與合作,使未來組織更扁平化,且全球人才易於聚在一起工作,這種無國界的夥伴關係重新定位生涯的規劃,而演算法、大數據及人工智慧等科技的發展,將使一些工作消失,同時創造人與自動化界面的新工作。他認為隨著數位化的發展,相對於目前的工作,未來的可能工作型態不是改變互動方式,就是利用的科技的不同,譬如使用雲端技術、各種平台、網路、任務編組,而不必集中在一個地方辦公室,也不一定要全職。

Boudreau教授4年前觀察的現象是一直在演變的過程,也仍持續進行中;至於未來的工作是什麼?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2020年10月發表對企業有關未來工作看法的調查報告,發現在疫情影響下,自動化更超乎預期,43%受訪企業指出將減少勞力,估計2025年前有8,500萬個工作機會被取代,但機器人革命也使社會演進,將創造9,700萬個新工作,包括人工智慧、雲端運算、產品開發、綠色經濟等。

不同產業對未來的看法不同,譬如技工與維修人員同時列在需求增加與減少的前20名中,但不管如何,未來工作更需要一些技能。世界經濟論壇新經濟與社會中心負責人Saadia Zahidi指出,未來更需要能與不同個性、背景的人互動的能力。在2025年,分析性思考、解決問題、科技使用及創意、彈性等,也將是更重要的工作技能。

體力活減少 未來工作是智力活

人類一直利用科技提高生產力,科技也改變了工作機會與方法。在肺炎疫情之後,遠距工作提早盛行,既然不在現場,體力也就發揮不了作用,未來的工作更是智力活。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財經】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