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金融時報︰兩岸產業共榮時代結束

2021/01/12 05:30

金融時報報導,特斯拉供應鏈和大工業,加大對台投資,去年在嘉義建新廠。圖為嘉義縣長翁章梁(左)與和大董事長沈國榮(右)共同進行上樑儀式。(資料照)

〔編譯魏國金/綜合報導〕美中貿易緊張與中國營運成本的上升,促使數十萬台企一反過去積極西進,開始出走中國。金融時報報導,根據CRIF中華徵信所對一千家中國最大台企調查發現,營收成長家數不到半數,稅前淨利總額慘跌逾五分之一、創九年最低;總編輯劉任說:「中國的台資企業出現結構性崩解,兩岸產業共榮的時代已經結束。」

引述中華徵信所調查報告 提出示警

金融時報報導,自一九八○年代末以來,台企在中國投資總額達一九一○億美元(五.四九兆台幣),成為中國最大的海外投資者之一,中國是台灣最大的外國直接投資(FDI)目的地。

分析師認為,台企大舉進軍中國有利有弊;許多早期西進中國的台商獲利可觀,蘋果供應鏈的鴻海集團一九八八年在中國設立第一座廠,一九九一年台股掛牌後十年,鴻海營收成長六十五倍至九七八億台幣,去年更增至五.三兆元,劉任說,若鴻海沒有將製造設在中國,絕不會變成全球最大電子代工廠。

報導指出,為了降低營運成本,單純將生產移到中國的作法使許多企業逃避提升競爭力;台灣知名投資銀行家黃齊元說:「他們忘記轉型,生產高附加價值產品、打造自有品牌,而現在是轉變的關鍵時刻。」

報導說,台企這種便宜行事的策略因美中貿易戰,以及美國致力供應鏈去中國化而受到衝擊;台灣許多主要電子代工廠現在將部分供應鏈移往東南亞、印度,以及回到台灣;紡織、製鞋、家具、汽車零組件與工具機等中小企業,也面臨壓力。

除了中國勞動成本上升及北京不再提供獎勵外,產業也必須應付更嚴峻的競爭、智財權竊取與中國威權及國家主義政策。從台灣流入中國投資自二○一○年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簽署時的巔峰逐步下滑,前年進入中國的FDI銳減逾半。

台灣資深投資人柯立思(Chris Ruffle)指出,台灣企業正多元化或不再強調對中國的投資,儘管有些公司不會投資中國,但鮮少企業會整個放棄在中國的營運,現在中國的誘因是龐大市場,而不再是廉價勞力。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財經】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