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財經週報-金融風險指數〉4大面向追蹤金融風險 市場傳染效應仍高

2021/01/11 05:30

近1年來TAIFRI指標變化

記者吳佳穎/專題報導

台灣金融風險指數

為強化監測我國金融風險,金融研訓院參考歐洲央行的「歐元區金融穩定風險指標」(FSRI),完成國內首創的「台灣金融風險指數」(Taiwan Financial Risk Index,TAIFRI),透過4大構面追蹤金融風險情勢。

「TAIFRI」前身為2014年開始編制的「銀行高階主管指數(BEI)」,金研院為因應當前金融情勢,將原本BEI以銀行經營面為主的方向架構進行轉型,改制為TAIFRI,並於去年12月上旬首度公布。金研院董事長吳中書指出,隨著全球市場風險複雜性提高,且金融機構對外佈局愈來愈多,受到國際經濟及金融商品影響也愈明顯,我國需要有一套自行編制的指數,才能充分反映金融業的特定情況。

金融風險指數 4大面向追蹤金融風險

4大構面為「資產評價壓力」、 「非金融部門穩定度」、 「金融部門的穩定度」、「傳染與蔓延」,以及17個細項變數,觀測金融環境中長期趨勢及短期重大變化;由於部分細項變數屬於落後指數,總指數對於金融風險情勢反映偏向同時指數。不過,趨勢上有領先性,且可藉由細項變數,監測潛在金融風險。

台灣金融風險指數以2013年11月作為評定基準,超過100分基準點代表風險偏高。根據金研院公布最近調查,2020年11月TAIFRI,較上月下滑0.6至98.11分。雖然指數尚未回到疫情前水準(2020年1月為97.85分),不過,相較2020年3月高點(101.28分)已逐步下降,且回到100以下基準值,顯示國內金融風險屬於「相對低檔」。至於房市、股市波動,國內外市場風險傳染這3大項目略有升高,值得後續關注。

金融研究所所長林士傑則以「2008年金融危機」為例,受金融危機影響,TAIFRI在2008年10月攀上歷史高點104.54分,但自2007年下半年起,該指數即落在100以上示警區間,且2008年第2季起大幅攀升;2011年歐債危機、2015年油價崩跌、中國股災等2次危機。換言之,TAIFRI能就金融衝擊情勢而有不同程度反映。

海內外金融風險傳染 有升高趨勢

林士傑表示,有鑑於近3次重大金融事件發生時,第4構面(傳染與蔓延)均出現劇烈波動。尤其,我國對海外投資部位相當龐大,光是壽險業就高達6成。因此,為觀測國際金融市場波動對台灣金融業影響程度,第4構面分為「海外市場風險」與「國內金融市場」傳染效應。

其中,在海外市場風險方面,TAIFRI以中國、歐洲、日本、美國4大曝顯國作為風險監測指數;至於「國內金融市場傳染效應」方面,透過計量模型,計算國內金融機構持有資產的同質性、連動性,得出外溢指數,監測海外市場曝險對國銀可能衍生的骨牌效應。由於該指數(第4構面)多落在100以上示警區間,且受國際疫情影響,該指數在2020年4月就逐月下跌至10月,但到了11月卻又反向走升,且明顯高於2019年同期。因此,未來仍須留意後續可能的金融風險。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財經】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