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檔案照)
〔編譯楊芙宜/綜合報導〕華爾街日報報導,在中國國企頻頻發生債務違約事件後,投資人開始質疑中國政府支持的企業不再可靠,市場需求急凍造成較高風險中企舉債成本飆升;萬得(Wind)數據顯示,低於三A信評的中企在十一月發債的平均票面利率近六%(五.八九%)、創近兩年新高,且高達一四六億美元的債券延緩或取消發行,創近三年來單月最高。
舉債成本 飆2年新高
英國金融時報報導,從河南國企永城煤電十一月爆發債務違約後,超過二六○家中國國企停止發債,而繼續發債的中國國企正在支付更高利率;北京債券投資人一名信評主管表示,「現在政府擔保沒了,經營不佳國企必須支付更高利率,否則就無法進入信用市場(籌資)」。
標普全球評級北京董事李暢表示,中國東北和西部省分的地方政府財政資源有限,國企借款成本明顯上升;此外,中國產能過剩行業的借款成本也在上升,包括採礦、化工和重工業等領域企業。
紐約顧問機構榮鼎集團數據顯示,中國大多數公司債都由國企發行,去年和今年中國國企都占公司債總發行量約十分之九;萬得數據顯示,今年截至十二月二日,中企發行了人民幣計價債券規模相當於二.三兆美元(約六十六兆台幣),已比去年總量多出廿三%。
投資人對中國國企債券風險胃納銳減,三大原因包括:中國信評機構風險評級可信度低,永城煤電、紫光集團、華晨汽車在最近爆發違約事件前都拿「AAA」信評。
中國可能在經濟穩定復甦之後,重啟「去槓桿」行動以降低金融債務;貿易戰和疫情大流行重創中國經濟和地方財政,中國官方是否出手救助「殭屍企業」的不確定性升高。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