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工研院院長劉文雄︰ 全年尖峰僅2百小時 調度才是關鍵

2020/12/10 05:30

工研院院長劉文雄。(記者張嘉明攝)

〔記者吳佳穎/台北報導〕工研院院長劉文雄出席本報主辦的「低碳革命大未來」論壇時強調,台灣一年八千多小時中,僅約兩百小時是尖峰用電;台灣沒必要為了這二.五%的尖峰用電,蓋新的發電廠,要想辦法透過儲能、節能或需量反應等方式,解決少數尖峰時段的用電需求。

處理能源供需 首要電力承載順序

日本、歐洲等多國均將二○五○碳中和做為減碳目標,我國溫管法也將二○六○減碳目標訂為二○○五年(基準年)的一半。劉文雄指出,國際減碳風氣盛行,碳中和目標已是政府不能閃躲的責任。國內排碳來源包括能源、交通、產業等,雖然能源不是全部,但占非常大比例,若能在能源上多用心,其他領域就有更大空間。

劉文雄認為,過去面對電力能源供需平衡,往往是讓需求端無限擴大、要求供給端滿足用電需求,但這個觀念要打破;能源供需應從供給增加、需求減少兩端著手。他解釋,電廠發一度電,到用戶端可能不到一度、因中間會有耗損;但用戶端省下一度電、就是扎扎實實的一度電,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問題供需兩端都要盡責任。

他指出,在處理能源供需平衡上,電力承載順序(loading order)是重要觀念,電力承載就是解決電力需求的優先次序,優先從低碳、無碳解方著手,先考量提高能源效率或節約能源,其次採取需量反應,若不行再退一步,透過分散能源來解決,最後才是以再生能源發電廠為解方,一步步建立優先次序。

劉文雄強調,除了運用科技,針對尖峰用電進行調節管理外,透過教育深耕能源概念才是根本。讓正確的能源、節電概念變成一種公民意識,用教育將節電概念內化,政策執行會更容易。像是美國加州推動再生能源幾乎沒有阻力,因為這是當地民眾的普遍價值,形成共識就容易有成果。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財經】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