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基隆一信 堅持在地 服務鄉親

2005/04/25 06:00

記者陳中興╱專題報導

信用合作社深入基層,在台灣發展已有近百年歷史,服務無數平民百姓,舉一個實例來說,基隆第一信用合作社八斗子分社,開張近20年,雖然存款只有區區的5億元,但基隆一信的經營者仍是堅持留在現址繼續服務漁民。

一信八斗子分社位於基隆碧砂漁港附近,如果撤守現址,往來社員要存錢,就只能往南走2.5公里到郵局簡易分行,或是往北走2.7公里到土地銀行正濱分行,以八斗子分社的主要客戶都是上了年紀的歐吉桑、歐巴桑,這趟路對老人家來說是很要命的。

依照金管會的規定,基隆一信的財務與業務表現,符合跨兩個縣市經營的標準,也就是可以將現有分社搬遷到台北縣、市,但是一信的理事主席黃澤青卻堅持不這樣做,他說:「我把分社搬到台北當然可以賺更多錢,但是這裡的漁民就沒有地方存錢,錢存不了會出亂子!」

雖然路途是可以克服的,但八斗子分社服務對象中,50%以上是駕著舢舨出海的個體漁民,這些漁民經常必須在出海前先借錢加油,等魚貨上岸拍賣後才能周轉還錢,一條30噸級小舢舨加滿油,1次要7、8萬,大一點可能要50、60萬,但這些有融通需求的漁民,一旦沒有信合社,他們也很難從商業銀行借到錢。因為「銀行要的,他們都沒有!」八斗子分社經理李龍輝皺著眉頭說。

既然沒有擔保品,信合社又怎敢將錢借給漁民?李龍輝笑笑說,除了上聯徵中心查詢信用資料以外,因為這些往來客戶我們都很熟,對方做人怎樣?有沒有正當工作?早就一清二楚,即使不熟,打聽一下就知道,如果有消息傳出某人一天到晚賭博,這個人就別想從分社借到錢,所以「名聲」很重要,更成為這裡特有而且最準的「名聲徵信」,從基隆一信全社逾放比低到只有0.1%,八斗子分社的逾放比更是掛「0」,十足驗證了李龍輝的「名聲徵信」。

由於分社照顧漁民,漁民自然不會虧待,八斗子分社常常可以吃到剛燙熟的活鎖管,逢年過節還會被漁民「警告」不可以自己跑去買魚,因為漁民們會送來上等貨;而夏天習慣進來坐坐吹吹冷氣的阿婆,老是幫年輕女職員介紹男朋友,客戶得到貼心的服務,行員也幹得起勁,信合社就是這樣「在地」於台灣的社會。

中華民國信用合作社聯合社理事主席 、基隆一信理事主席黃澤青呼籲行政院金管會正視信合社對穩定社會、防堵地下金融的功能,給予信合社更寬廣的發展空間。(記者陳中興攝)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