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書劍集》 觀察高雄市的未來

2020/08/18 05:30

圖為準高雄市長陳其邁選前最後一夜造勢。(記者張忠義攝)

◎歐陽書劍

人口稠密有優點、有缺點,但高密度是都市的特色;不管是形塑更大的市場,或提供更多的工作機會,都少不了熙來攘往的現象幫忙暖場。高雄市長補選完成,新市長陳其邁的政見將落實、有效?應可由未來人口數的增減,做為觀察高雄市改造是否成功的最簡單指標。

我國生育率雖然一直在低點徘徊,人口增加緩慢,但都維持正成長,從二○一六年底至二○一九年底累計增加近六萬人;然而,六都中仍有台北市及高雄市等二都人口數減少。台北市是因遷出人口遠大於遷入人口,原市民居住地顯著向新北及桃園市擴散;而高雄市的情況不同,主要是因為死亡人口數高於出生人口數。

根據高雄市民政局統計,高雄市人口降低已成趨勢,今年以來甚至逐月減少。一月底尚有二百七十七萬四千餘人,至七月底僅剩下不到二百七十七萬一千人,近半年減少約四千人。高雄人口數在二○一七年被台中市超越成為第三大都市後,相距愈來愈大,至今年七月已少台中市四萬六千多人。

人口數多寡不僅牽涉選票,而且還是都市發揮集聚效果的基礎。相當權威的經濟學術雜誌「經濟展望期刊」(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本期剛好有四篇探討都市生產力優勢的文章,編輯泰勒(Timothy Taylor)指出,都市雖有高房價、高物價、交通擁擠、高污染與犯罪率等缺點,卻不改企業到市區插旗的現象,勢必是因有某些商業優勢存在。

其中有二位學者分析都市的優勢指出,人口密集形成更大的市場,可以更有效分享基礎建設、更易媒合商品與人力的供需,而地理與人口集中優勢,更能促進學習效果,加速新科技與新商業模式的產生與採用等。不過,經濟理論也認為,當人口密度持續提高,終有一天高房地成本、交通費用及過度壅塞的都市弱點就會大於優勢,使情勢逆轉,讓都市人口生態在平衡點上下波動。

最近半年來的肺炎疫情提高了在家工作的比例,使市區餐廳、旅館的生意一落千丈;因人而來的榮景,因人去而消失。不過,學者也認為,都市充滿了慣性,未來只會優化,譬如有好的衛生設施、更大的休閒空間、自行車道等,優勢不會改變,人口高密度的優點一直都會存在,而在家工作反而凸顯都市難以取代的特色,有些工作畢竟無法線上完成。

都市因某些優點而形成自然擴大的趨勢,在二都見到了反例;台北市與高雄市人口的減少,顯示了不同的問題。台北市受外在環境影響,其生活成本持續增加的都市缺點已高於優點,而使住民向外移動;高雄市則因新生兒補充不及,使人口不增反減,這與人口結構及生活條件都有關連,並非是過度都市化的結果,恐怕更不容易解決。

陳其邁提出產業轉型、增加就業、重大交通建設、解決空氣污染等四大優先施政,環環相扣,都能夠提高居住誘因,但也有賴人才去完成。高雄市在再次都市化的過程中,除了有賴首長的施政能力,也亟需要觸發人口成長的良性循環,才能與其他都市競逐增加有限的新人力。

高雄市的未來,應會是所有都市的借鏡。當集聚效應弱化,負面走勢很難扭轉;但一旦重拾都市化的優勢,也不易被天災人禍打敗。每位縣市長的任期都只剩下二年多的時間,數人頭的競爭,不只有在投票的時候。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財經】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