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財經週報-時事求是〉人人都在封城時代

2020/06/01 05:30

肺炎疫情讓全球封城鎖國,新工作機會突然消失,年輕人可能成為封鎖的世代。圖為美國時代廣場。(法新社)

■魏錫賓

武漢肺炎疫情擴散後 總工時減少幅度

或許不是失落的一代,但至少是面對嚴峻就業挑戰的一代;台灣年輕族群才準備要跨越低薪障礙,又遇全球同步的封城,新工作機會突然如泡沫被海綿稀釋殆盡般的消失。這一次的肺炎疫情改變了生活,使勞動市場有不同於過往經濟危機的質變。

在防疫封城之後,居民的互動受到限制,部分商店及工廠也不得不關門,勞工自然的暫時無法上班或是立即失業。國際勞工組織(ILO)調查武漢肺炎對勞動市場的影響,全球有20%的勞工所在國家,除了提供必需品外,其餘的商店都被命令暫時關閉;而高達94%的勞工是生活於某些工作場所無法正常營業的國家。

根據上月ILO的估計,整體而言,全球2020年第2季的總工時較2019年第4季減少了10.7%,約相當於失去了3億又5百萬個全職工作(以每週48小時計),其中以確診、死亡人數較多的美、歐及中亞所占比例最高。

短期經濟重挫 全球勞動市場受衝擊

新冠病毒重挫勞動市場,年輕人成為受害最大的族群。ILO指出,在危機開始時,有十分之四的年輕勞工,約1億8千萬人任職於嚴重受衝擊的產業。疫情發生後,六分之一停止了工作,且有更多年輕人本就無正式的職業,除失業之苦外,現在連受訓的機會都沒有;ILO、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與世界銀行的共同調查發現,98%的職校及訓練中心至少部分關閉。ILO擔心年輕人可能成為封鎖的世代(lockdown generation)。

ILO對年輕人的關注並非沒有道理,可是其他年齡層的勞工,對未來的疑慮也不稍減。疫情席捲全球,使生產停滯,但總體需求減少也快,形成互相牽引而下的螺旋;失業率大幅攀升,失業形態有了質變。原來是因封城鎖國措施,以及大眾生活改變,而導致景氣下滑,使廠商減少雇用勞工,造成了週期性失業;不過,當大眾落實了遠距購買、線上娛樂、教育等生活習慣,反而增加某些商品的需求,人力也向特定的產業、廠商移動。

週期性失業轉結構化 人力需求改變

不同產業間的榮枯,因疫情而有極明顯的差異。大部分產業雖受到重擊,生技醫療、遠距科技產業的人力需求未減反增,而與其相對的傳統產業,即使在經濟好轉後,因需求量持續被分食,部分恐怕很難恢復以往的榮景;有一些勞工將永遠回不了原來的工作場所,且無技術或能力把握住新的就業機會。

當週期性失業演變成結構性失業,學用不符的年輕人,可能就比其他年齡層更具彈性,經過教育訓練後,更有重返職場的能力,ILO建議各國政府針對年輕人提出教育訓練計畫,避免他們在疫情中失落;但因人人都是受害者,疫情造成的高失業,連結了生產力下降、薪資下滑、生產技術落後等中長期負面效應,世界銀行認為,在各國政府擴大財政政策的風潮中,教育支出尤不能減少,且要有具體支持就業計畫,同時應大力投資於數位科技產業,包括數位基礎建設等,迎接新生活與新科技。

對問題有清楚瞭解,更能從容因應。我國防疫相當成功,經濟受衝擊也小,勞動市場相對穩定,但失業率仍短暫上揚;救經濟才能救勞動,只是這一次疫情改變了生活,產業發展將有不同,即使景氣恢復興盛,勞動市場的結構也不會回到從前。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財經】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