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財經週報-時事求是〉 這麼多CEO都是外國人

2019/10/28 05:30

微軟執行長納德拉(Satya Nadella)是在印度完成大學教育的印度人。(歐新社)

■魏錫賓

上週打敗亞馬遜(Amazon)等勁敵,搶得美國國防部百億美元雲端運算重要合約的微軟(Microsoft),2019年會計年度(止於6月30日)的營收與獲利同創新高,以一般公認會計原則計算的淨利接近4百億美元,較前一年成長137%;根據該公司公布的資料,執行長(CEO)納德拉(Satya Nadella)的總薪酬因此由前一年2千5百多萬美元,增加66%至近4千3百萬美元,年所得相當於新台幣約13億元。納德拉是在印度完成大學教育的印度人。

澳洲執行長 多來自英語系國家

納德拉不是孤例,Google的執行長Sundar Pichai同樣來自印度;而聘用外國人CEO的現象,不僅存在美國,也不限於科技業。2017年澳洲媒體調查就發現,當時在澳洲證交所100指數(ASX 100)的100家成分股中,有3分之1以上的CEO不是在澳洲出生,他們主要是來自美、英、愛爾蘭、紐西蘭、印度、南非等國,除了高學歷、有跨國經驗之外,還有一共同點,就是大多來自英語系國家。

獵才公司Heidrick & Struggles去年也公布針對西歐12國及美國上市大企業CEO的一份調查報告,這13國非本國籍CEO所占比例平均為22%,其中美國只有10%,最高的瑞士達一半以上,英國、荷蘭及丹麥則都有超過3成的CEO是外國人。

CEO是企業內部最高階的專業經理人,不管是具有專業學識或專業經驗,「專業」是基本條件;更基本的是要能「溝通」。企業主管間若無法直接對談,更難進一步傳達意念、態度,形塑企業文化,會成為有效率地推動公司政策、目標的障礙;歐美跨國企業內部普遍使用英語,有更多人才交流的機會。除了語言,外國人居留、稅負、生活環境的滿足與適應,也都會影響洋將戰力的發揮。

馬航兩洋將 水土不服黯然離職

外籍CEO的表現,就如同本土空降CEO,有時是被相見兩相厭的環境打敗。2014年接連發生失蹤與被飛彈擊落兩起驚人意外空難的馬航(Malaysia Airlines),為飛出經營迷途,轉向國際獵才,在2015年首度聘用外國人擔任CEO,德籍的Christoph Mueller曾任歐洲多家航空公司的高階主管,有轉虧為盈的經驗,也被稱為危機處理CEO,但進入馬航後,雖大刀闊斧主導裁員、改變組織結構及經營模式,可是直言馬航員工懶惰等德式作風,招致侮辱馬國人的批評,三年合約僅一年就黯然離職;繼任的愛爾蘭人Peter Bellew,在航空界也頗有名氣,一樣水土不服,也是一年後就無奈地提早回到歐洲任職。

聘用外國人CEO,企業可能更國際化,增加人才庫的深度與廣度;只是要把人才帶進來,且能適才適用,發揮一夫當關的戰力,需要內外文化、環境的配合,經營成果不一定總如預期,也並非單單CEO來自國際,企業就國際化了。有才幹的人可以悠遊各國;有膽略的公司才能夠真正笑納天下英才。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財經】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